日前,浙商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已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浙银理财”)。
据了解,2023年全年,仅浙商银行一家获批筹建理财公司,还有一家法巴农银理财获批开业。随着后续浙银理财设立,国内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旗下理财子公司将全部“配齐”。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大军再添一员,会对2024年的理财市场带来什么影响?是否会给前两年处于低谷的理财市场带来新的走势?值得期待。
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再添一员
1月1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2023年12月29日,该行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复,获准筹建浙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根据公告,筹建工作完成后,浙商银行将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开业申请。这意味着,继浙银金租之后,浙商银行将拥有第二家金融子公司。
回顾浙银理财的筹建经历,从提出设立到获批筹建,已历时3年有余。早在2020年11月26日,浙商银行就曾发布公告,拟出资20亿元,全资设立浙银理财,注册地为杭州。彼时,对于设立浙银理财的原因,浙商银行透露,通过设立理财公司,规范开展理财业务,强化理财业务风险隔离,有利于提升该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增强该行服务实体经济、价值创造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浙商银行持续推动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浙商银行2023年度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浙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764.37亿元;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520.9亿元,占理财比重86.2%。
据了解,2019年是理财公司诞生元年,彼时共有11家理财公司开业,2020年则有9家;2021年,理财公司获批开业步伐放缓,只有2家开业;2022年则重回获批开业高峰,8家理财公司成立;2023年仅有1家合资理财公司法巴农银理财开业,浙商银行则成为当年唯一一家获批筹建理财公司的银行。
目前,国内已有31家银行理财子正式开业,包括国有6大行、11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旗下的理财子公司以及5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等到后续浙银理财正式开业,国内的理财公司将增至32家。
理财整体规模有望回升
2022年,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进入全面净值化发展阶段.然而,这两年银行理财市场可谓是不温不火。2022年,“破净潮”让不少投资者心寒,进而掀起了“赎回潮”;2023年年初,理财规模持续承压。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5.34万亿元,相较2022年年末下降了8.35%。这是银行理财存续规模首次被公募基金反超。
为应对市场波动、提升投资者信心,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3年以来,多家理财公司通过降低费率,部分产品固定投资管理费直接被降至零;亦有理财公司以自有资金购买旗下产品。在去年12月,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就宣布对旗下部分产品实行阶段性费率优惠。如,即日起至2025年2月11日,兴银理财兴承恒享众盈十四月定期开放4号固收类理财产品管理费率从0.40%降至0.07%。
叠加市场行情向好,银行及理财子公司的努力也得到了正向反馈。来自光大证券的数据显示,去年11理财规模回稳至27.5万亿元上方,12月可能有季节性回落,但赎回压力无忧。预估2023年末理财规模稳定在27万亿元附近。
那么,进入2024年,银行理财还“香”吗?规模能够稳步回升吗?
对此,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预计2024年理财收益优势将更加凸显,上半年理财规模预计将小幅平稳增长至28万亿元左右,下半年在理财子公司的冲量发力之下,理财整体规模也能再往上冲一冲。
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回升,但是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增加新成员,市场竞争加剧,也对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提出了新的考验。上述分析人士认为,2024年,他行代销渠道将成为理财子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届时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优势明显的理财子公司将会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记者 杨芳/文 吴畅/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