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暗下来,绚丽的灯光照亮了台州府城的每个角落。沿着城墙石阶拾级而上,抬眼望去,几名年轻女孩身着汉服,纤腰袅娜,脚步轻盈。晚风拂过,裙裾飞扬,一颦一笑间,让人梦回千年。
女孩们的妆造是应雪做的。两年前,她在临海紫阳街开了一家汉服馆,提供汉服租赁、妆造服务。
应雪希望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被更多人看见、欣赏。为此,年复一年,她以自己的方式奋斗着。
连轴转做妆造
“启动疗休养模式。”5月12日8点,应雪发了条朋友圈。她手持飞往重庆的机票,激动的心情都要溢出手机屏幕了。
这是应雪好不容易才盼来的一个假期。她得出去走一走,才能缓解工作疲劳。“五一”假期以来,她几乎连轴转。
今年“五一”假期,台州府城热闹非凡,一场盛大的台州府“三十六行”巡游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围观。一群身穿古装的演职人员,通过巡游活动,重新诠释了古老的文化传统,深挖“三十六行”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以文化精神致敬劳动者。
应雪是这场巡游活动的“幕后英雄”。当天凌晨4点左右,她与3名同伴就已起床,挎上化妆箱,赶往台州府文庙。5点,文庙人声鼎沸,挤满了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等着换衣服、做妆造。
应雪等人一刻也不敢耽误,有条不紊地分工合作,她主要负责做头发造型。据了解,为了还原呈现“三十六行”的礼仪流程和布置细节,主办单位花了大量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参考了诸多文献,服装、道具、情景都经过了仔细地推敲。
身为专业的妆造师,应雪等人用一双巧手,尽可能还原宋制妆造,贴近活动主题。
前一天,应雪下楼时踩空崴了脚,但她仍咬牙坚持。“既然接了‘三十六行’巡游这活,就得保质保量地完成。”她们一直忙到7点半,才完成了30位演职人员的妆造。
这边收工后,应雪又马不停蹄地往店里赶。5月1日那天,紫阳街人流量大,想穿汉服的姑娘有不少,她们需要应雪。直至当晚8点,她共接待了
30多位顾客。“每位顾客的妆造,至少一个小时,得保证精细度。”应雪说。
累但乐在其中
每次一忙起来,应雪就没了时间观念,好几次都忘了吃午饭。应雪笑称自己可能是“超人体质”,不知疲惫与饥饿,越忙越嗨。
其实哪有人真是超人,只不过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对于应雪而言,完成整体妆造,看到顾客脸上露出的笑容,便是她的坚持所在。
采访时,应雪反复提及“喜悦”“成就感”“满足感”等几个词,这是她的真实心声。开汉服馆不一定挣大钱,但她觉得值。
前不久,应雪接待了一位年轻女孩,女孩想拍一组汉服写真,记录下青春年华。虽有这想法,但女孩并不自信,不觉得自己能展现出美好的一面。她由母亲陪着,进门时一副怯生生的模样。
了解女孩的需求后,应雪耐心地为她讲解不同款式汉服背后的文化底蕴,陪她试穿。“汉服历史悠久、形制丰富,包括唐制、宋制、明制等多种样式。它不受身材限制,每个人都能穿出自己的独特韵味。”应雪娓娓道来。
最后,应雪为女孩挑了一身娇俏的浅粉齐胸襦裙,配以灵动、俏皮的妆面、发型。经她一双巧手,女孩大变样,不仅多了笑容,也增添了几分自信。
看了女儿这番转变,其母亲赞不绝口,向应雪连声道谢。其实,应雪自己也非常喜欢这次的妆造,帮助他人“改头换面”,被他人认同,她觉得特有成就感。
有一回,应雪的汉服馆来了个“洋面孔”。这是个俄罗斯姑娘,来临海当地一家企业考察业务,她爱好特色旅拍,经人介绍,便摸到了应雪这里。
洋姑娘不会中文,但在翻译的帮助下,她顺畅地向应雪表达了自己的喜好。当晚,应雪破天荒地加班,陪着洋姑娘拍照,耐心指导她动作,给她介绍汉服所传承的传统文化。
洋姑娘陶醉不已,应雪也乐在其中。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中华传统文化“零基础”的外国友人从新鲜感出发,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服饰的丰富性以及中国审美的包容性。
见证文化自信
《春秋左传·正义》中曾有过记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自古以来,汉服承载着人们对于服饰之美的独特想象。应雪也不例外,她从小就对戏曲、古装、各式各样的簪子感兴趣。
后来,应雪成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常年得穿工作服,便把这份想象压在了心底。8年前,看到别人都有汉服,应雪实在架不住自己的羡慕之情,于是网购了一套。那是一套齐胸的唐制汉服,因为没经验,尺寸并不合适,但她仍开心了好久。
而后,应雪穿着这套汉服去参加汉服快闪活动,找到了同好,在他们指导下,又陆续添置了几套。
2022年,国家提出支持“夜经济”发展,应雪恰好也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接着,她支了一个摊子,卖儿童汉服。令她没想到的是,生意挺好。
不久后,紫阳街一位店主邀请应雪加入,随后,她将所有服饰都搬去了对方门店二楼。合作了一段时间,应雪独立出来,开了自己的汉服馆,取名“霓裳宫汉服馆”。应雪记得,取这名,是因为自己看了一句诗词,觉着好听。
开了店,可不能再小打小闹了,为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妆造技艺,应雪去了专拍古装的影楼学习,孜孜不倦地请教一位妆造师朋友;报了汉服妆造基础课程;狂刷短视频,汲取相关知识……
最初,她都是免费给顾客做妆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精进,直到确定了自己的水平,才开始收费。聊及是否考虑盈亏问题,应雪再次提及“成就感”这词。她表示汉服是兴趣所在,自己有稳定的工作与收入,业余时间花点精力在这方面,值得。
去重庆前,应雪刚租了新的门店,就在龙兴寺附近,这个地段人流量更大,被关注度更高,也更有利于她实现梦想。
应雪直观地感受到,近年,汉服已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不断激活着国人胸中那颗为千年中华文化跳动的心脏。
“现在,10个女孩来玩,6个会选择做汉服妆造;10个男孩中,也有一两个愿意做妆造。”应雪乐见其成,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出圈”,越来越多人开始愿意为体验汉服“买单”。
记者 陈轶男/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