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趣台州

双屿探古,从孔雀到孔融

张凌瑞 文/图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玉环沙门镇双斗村玩,印象最深的是村前独立突兀的两座小山峰,人称大、小二屿,岩石裸露,胖墩墩的,如高高的谷仓,也如稻草墩。

不宽的河水绕着二屿流向海里,山水之间,散落着零星的农舍。河里插着不少竹竿,拉着渔网,一看就知道是养着鱼儿。

这山、这水、这人家,合在一块,我觉得挺有味道的,能入画。

1

在清光绪年间,双斗村不叫双斗,而是称双屿村,属玉环厅十六都,可见该村入海口的四眼斗门自然片,迟于双屿自然片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两片各取一字,改成了双斗村。

《光绪玉环厅志》记载,此村的河流是小闾溪的左支由火坑桥出北闸而下形成,是小闾溪的下游。这里原来是浅海区域,在清代后期围海造地而成。由此也可推断,双斗村村民的祖上基本以移民为主。

双斗村的历史不长,可圈可点的也就少之又少了。但双斗村的村街之名——中兴街,却意义非凡。后人将它改成中心街,这是不知历史,是一种谬误。

根据民国桐丽乡乡长张成仕的口述回忆记录,1942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他择址在双斗村四眼斗门建中兴街,召集商贩建房设店,开市营业。之所以选择双斗村建街立市,因为这里是果丽片六村的中心地带。

起名“中兴街”,因为宋代王观国在《学林·中兴》中的一句话:“中兴者,在一世之间,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斯谓之中兴。”1942年,中国处于全面抗日战争的一个节点,世界各国的战争形势均向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方向转变。张成仕为响应抗战,于是将村街命名为“中兴街”。

看了张成仕的履历,我很是佩服。青年时代,也就读于中国针灸研究所台州分社,学成回乡与他人合伙经营沙门民生药店。1940年,他当选为桐丽乡乡长。抗日战争期间,他看到地方乡保武装的无能,自行组织民众持枪习训,武装抗日,在南山、灵门等村三次击退日军。1984年,张成仕回乡定居,捐资修复瑶坑路廊,资助重建果丽小学,为乡亲义诊。一个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更迭中坚持善行,非常难得。

2

2024年4月,我在沙门镇参加采风活动,中途去了一趟双斗村。一是想故地重游,二是想找一找孔雀侯王庙。

在我的记忆中,中兴街仅是Y005楚瑶公路上的一个农村小集市罢了,两旁开着的几间店铺已很老旧,包括原沙门中兴街供销社的门市部。从整个沙门镇来看,这里称不上中心,从历史沿革来说,当然比不上沙门老街的年份。这里的集市,仅是个露水市,交易的基本上是周边民众的农副产品,“早接力”(上午九十点钟)时分就散市了。我曾在那里购买过农民讨小海捡来的渔获,新鲜实惠。

我依靠导航驱车来到双斗村部,发现G1523甬莞高速玉环段穿境而过,头上是纵横交错的高架桥,到处是崭新的民房,不知哪里才是中兴街。恰好在公路旁看到孔雀侯王庙的指示牌,我便靠边停车。

3

孔雀被敬为神明,在佛教中,有孔雀明王,或称佛母大孔雀明王。如果供奉的是佛陀,这里应称寺,而此庙供奉的是道教神明,在我有限的知识库存中,似乎道教中并没有什么孔雀神之类。在玉环以孔雀为神,这里怕是唯一的。难道双斗村与孔雀有什么缘由?

庙门口坐着几位老人,我上前与他们攀谈起来。

我说:“这庙是什么时候建的,里面的神仙为什么称孔雀侯王?”他们都摇头表示不知,只说这庙自古就有,以前是小庙,现在村民生活富裕了,近年将庙重新修缮扩建了一番。

一直沉默在旁的一位老人,待大家都说完,开口说:“其实这神仙的真名叫孔七。”

我问:“孔七是哪路神仙?”

他说:“这我不知道。”

大家叫我别相信他,说他平时就胡言乱语的。这老人便沉默不语了,一副委屈样。他们告诉我,庙门虚掩着,你自己进去看看。

我推开大门进去,庙里没什么文字介绍,门口的对联也只是关于祈福的意思。只见神龛上端坐的神明,是戏剧中宋代官员的打扮。

4

不久前,我与温岭日报记者黄晓慧聊到孔雀侯王庙。他说,温岭市石桥头镇下黄村棚普庙供奉的叫孔雀丞相,也称孔七丞相、孔七侯王。传说是由清太平进士黄濬将其升格为王。黄濬高中进士后,到此庙祭拜神明,结果此神明的泥身塌了,故黄濬将其升为王。

黄濬,即黄壶舟,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在江西一带任知县,是台州太平(今温岭)石桥头镇下黄村人。他是个才子,但命途多舛,道光十九年(1839)被流放戍边迪化(今乌鲁木齐)7年。回原籍后一直在台州一带讲学为业。他在祭拜神明时,神明的泥身突然崩塌,这是否是预示什么征兆?当时,黄濬的内心肯定是非常纠结的。在古代,只有皇权神授,才会加重神仙的地位,使其在人间流传更广,一位进士不大可能去封神。近来,我发现温岭与玉环之间的一些民间信仰场所,所祭祀的神祇确有其人,经明清鼎革,附会以朝廷敕赐,由将升为侯,由侯升为王,这是一种个人崇拜所致。随着时光流转,后人渐渐模糊了神祇的真实身份。

5

在温岭市泽国镇上汇头村九星桥旁有座九殿庙,该庙为纪念协天大帝(关公)、渤海侯王(也称北海侯王)而建,

始建于清朝初年,重建于2008年。

《嘉靖太平县志》记载:“九星桥,在江洋。”相传,渤海侯王曾任渤海知县,渤海当地原来青蟹非常多而成灾,青蟹蟹螯巨大有力,时常发生夹死人的事,人们不敢吃蟹。渤海侯王到此上任后,目睹此情,决意为民除害。他叫衙役拿着铁锤,一见青蟹就用铁锤把其敲死,然后烧了吃,发现青蟹非常美味。老百姓仿效捕蟹吃蟹,青蟹就不能为害了。还有,渤海县田里杂生一种叫田韭姜的植物,生长极快,以致不少田都无法耕种。为了除此杂草,渤海侯王下令,清除田韭姜可用来抵农业税。老百姓积极性大涨,将田韭姜拔光,种植水稻。渤海县这两害除了后,老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得知,封他为渤海侯王。

当然,这里明显有编造的痕迹,但也看出,民间信仰总有民间暖意。

6

而渤海侯王神像两边的楹联:“生民来未有夫子也,知我者其惟春秋乎。”写的却是孔子。难道渤海侯王是孔氏后人?为什么与关羽同庙,一起受人祭拜呢?说来巧合,山东潍坊十笏园也供奉着关羽和孔融,而这里又被称为关帝庙、北海相祠。

孔融,字文举,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东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曾在潍坊一带任北海相,管辖着10个县、7个侯国,也就是说同时担任7个侯国的丞相。他在北海的这6年,让潍邑文风之盛甲于齐鲁,当地人为纪念他,先是修建文举堂,宋朝时重新修建孔相祠。清康熙年间,将其移到如今的关公庙,一起供奉。《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描写孔融在北海被围困的时候,刘、关、张带兵前来解围,后四人一起阅兵点将,因此结下情谊。既是朋友,又是一文一武,正与民众的某种意愿相合,所以合在一起,这也是民众受到仁义道德的影响,对神迹崇拜的表现。

既然孔融任北海相管辖7个侯国,称孔七丞相,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在古代,北海最早指的是渤海周边地区。《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挟太山以超北海”,即是用来描述渤海。所以,九殿庙里的渤海侯王(也称北海侯王),与温岭石桥头镇下黄村棚普庙供奉的孔雀丞相(也称孔七丞相、孔七侯王)是同一神明,均指向孔融,双屿孔雀侯王庙也是。历史上的几次衣冠南渡,信仰文化随着人口迁徙,在太平县扎根,并不奇怪。清雍正年间玉环展复,向太平县民众招徕开垦,人口的大融合,文化与风俗的接纳,那是自然而然的事。况且,沙门镇在明清间的250余年,归属太平县管辖。

至于孔七怎么改成孔雀的,那只能说文化的传承若不求以文字,最强健的记忆又能封藏多久?最深长的记忆又能绵延多久?

对宗教的探究,是一种对文化的探究,所以我不避讳。

2024-10-23 2 2 台州晚报 content_213079.html 1 3 双屿探古,从孔雀到孔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