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敏 /讲述 王康艺 记录/摄影
上月初,台州市社科联主办,台州市戚继光研究会、椒江区社科联共同承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台州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宏敏在会上作报告。本文为报告内容记录。
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发生的台州沿海的抗倭斗争中,以胡宗宪、戚继光为代表的抗倭英雄与阳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参与抗倭军事斗争的英雄大多是王阳明先生的再传或三传弟子,王阳明的军事思想与军功业绩曾感染并熏陶了这些抗倭志士。
胡宗宪与阳明学
胡宗宪的业师是江右王门学者欧阳德,胡宗宪亦曾师从王阳明先生的再传弟子邹守益。少年胡宗宪在读书时,曾发出“艳羡阳明先生理学勋名,前无古,后无今,恨不得生先生之乡,游先生之门,执鞭弭以相从也”的感叹。
王阳明之所以成为卓越的军事家,从《武经七书》中受益良多,并有《武经七书评》,通过“批注”和“案语”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军事主张。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胡宗宪中进士后任绍兴府余姚县知县,从王阳明后裔手中获得《武经七书评》,如获至宝,“觉先生之教我者,不啻面命而耳提也”,并以“私淑阳明先生”自居。同时,胡宗宪遍访王阳明的旧友门生,遍求阳明遗书。胡宗宪和王阳明生前得意弟子钱德洪、王龙溪等交往甚深。钱德洪见胡宗宪,建议他在公务之余多读先师的《奏疏》《公移》等。
胡宗宪一介书生,能领兵打仗,既得力于王阳明先生的榜样激励,也得益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军事思想。不光如此,胡宗宪的抗倭还直接受益于阳明心学传人的鼎力相助。胡宗宪任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王阳明先生的再传弟子徐渭(即徐文长)、唐顺之、何心隐等皆是胡宗宪极为倚重的幕僚。在杭州主持东南沿海抗倭斗争之时,即启用戚继光,任命他前来台州海门卫组织抗倭。
胡宗宪对于阳明心学的传播也颇有功绩。在总督浙江时,主持修缮杭州天真书院,出资翻刻阳明先生的《阳明先生文录》《传习录》《阳明先生年谱》。
戚继光“私淑阳明”
王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而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8年,两人一生没有交际。不过,王阳明作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集儒、释、道三家智慧之大成,对戚继光有着重大的影响。
戚继光生活的时代(嘉靖、万历年间),是阳明良知心学流传于大江南北的时代。戚继光率戚家军抗击来犯倭寇的浙、闽、粤沿海诸地也是阳明学广泛传播的区域,已形成了浙中王学、粤闽王学。
戚继光军事理论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以《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共同构成的《武经七书》;另一方面是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学典籍。因而,戚继光的武学理论蕴藏着“兵儒合一”的特性。
对于为将者的基本素养,戚继光主张:“为将者需先将《孝经》《忠经》《论语》《孟子》《武经七书》白文,次第记诵……然后益之《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以广其才;授之《大学》《中庸》大义,使知心性之源。”戚继光也欣赏《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主张将帅应注重个人修养,善养浩然之正气。
戚继光不但对王阳明先生的军功及其军事理论《武经七书评》有深入研究,而且还开展了创造性运用。王阳明的军事活动主要在江西、广西的山林、内陆地区,属陆地战,而戚继光却能做到活学活用,在东南沿海进行的抗倭斗争(属海战)中取得全歼来犯倭寇的辉煌胜利。戚继光是一位深谙王阳明“用兵制胜之道”的军事理论家、一代抗倭儒将。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出“为将”二十六条:正心术、立志向、明死生、辨利害、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七条基本原则);尚谦德、惜官箴、勤职业、辨效法、习兵法、习武艺、正名分、爱士卒、教士卒、明恩威、严节制、明保障(十二条基本素质);声色害、货利害、刚愎害、胜人害、逢迎害、委靡害、功名害(需要克服的七种缺陷)。这二十六条与王阳明“致良知”之“教”法以及王阳明的军事理论基本一致。
戚继光的诗文中多次提到“良知”,而且有自己的理解和发挥。王阳明作为理学家,极力主张士大夫应“去人欲,存天理”。戚继光则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并对此作出自己的解读:“天理难复而易蔽,人欲难磨而易起。复理如仰面攻城,纵欲如下坡推毂。”王阳明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戚继光则提出“去外易,去心寇难”。所以,戚继光既是理学家,也是阳明学者。
据文献记载,戚继光曾在阳明弟子钱德洪门下细究良知心学,并于戎马倥偬之际向王畿问过学。因此,戚继光的儿子戚祚国在编纂《戚少保年谱耆编》时,称父亲“私淑阳明,大阐良知。胸中澄彻如冰壶秋月,坐镇雅俗有儒者气象”。
胡宗宪幕府中的阳明学者
胡宗宪的抗倭幕僚中,聚集着众多的阳明学者,如浙中王门学者徐文长,南中王门学者唐顺之,泰州学派学者颜钧、何心隐,等等。
徐渭,即徐文长,浙江绍兴人,是阳明门人季本、王畿的学生。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徐渭考中乡试的初试,并受到浙江提学副使薛应旂的赏识,拔为第一,增补为县学廪膳生。但在复试时,徐渭未中举。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进犯浙闽沿海,绍兴府成为烽火之地。平时好阅兵法的徐渭,先后参加了柯亭、皋埠、龛山等地的战役,并出谋划策,初步显示了军事才能。此时,徐渭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经过多次相邀,胡宗宪终于将徐渭招入幕府,充当幕僚。入幕之初,徐渭为胡宗宪创作了《进白鹿表》,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赏识。自此,胡宗宪对他更为倚重。徐渭不满胡宗宪傍依权臣严嵩,但钦佩胡宗宪的抗倭胆略,感念他对自己的信任。经过一番犹豫,徐渭还是进入了总督衙署。此后,徐渭随总督府移驻宁波、杭州、严州(今浙江建德)、崇安等地。他“知兵,好奇计”,为胡宗宪谋划,助其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胡宗宪被逮入狱,死于狱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数人受到牵连。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阳明学者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明万历三年(1575),徐渭参加张元忭主持的《会稽县志》编修工作。
唐顺之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后调任右佥都御史、凤阳巡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督师抗倭途中不幸染病,于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去世。唐顺之是个多面手。作为明代诗文大家,他以古文与八股文著称于世;在军事上,他主张抗倭,对实战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学术上,重新整合王学左、右两派思想,为阳明心学的发展开辟了新阶段。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都曾向他学过枪法箭术;俞大猷曾向唐顺之学过兵法;戚继光著名的鸳鸯阵即是在唐顺之的阵法基础上改良而来。
颜钧、何心隐都是阳明学泰州学派的学者。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颜钧以知兵法的“异人”身份,受胡宗宪礼聘,入幕参与抗倭战争。于舟山一战,溺杀千余名倭寇,受朝廷嘉奖。抗倭名将谭纶曾向颜钧讨教过学问,抗倭名将俞大猷曾向颜钧学过兵法。何心隐也在胡宗宪的幕府中担任过幕僚,影响并成就了胡宗宪的抗倭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