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陈 婧 文/摄
明朝以来,倭寇不断入侵,百姓处在水深火热的倭患之中。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开展过艰苦卓绝的抗倭战斗。嘉靖四十年(1561),他带领台州军民取得彪炳史册的“台州大捷”,此后倭寇再掀不起大风浪。
冷兵器作战的时代,一副上好的铠甲便是将士的“护身符”。为纪念戚继光在台州留下的印记,临海成立了台州府城武备营,专门复原打造戚家军作战的甲胄。
85后甲胄制作师钱东波,就是台州府城武备营的创始人。
◆ 一套总兵甲,让他再也挪不开眼
钱东波与甲胄结缘纯属偶然。
2018年,他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对汉族传统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后,他的夫人购置了一套仿明代《出警入跸图》里的总兵甲,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甲胄。
夫人英姿飒爽的装束,一时间让他挪不开眼。此后,复原制作一套传统甲胄,便成了钱东波的愿望。
“我平时就喜欢研究古代服饰装备,再加上我是临海人,熟悉戚家军的故事,戚继光的抗倭精神一直让我很佩服。我想着既然要做,就做属于临海人自己的东西,复原戚家军的甲胄,能把戚继光英雄的形象展现给大家。”
2019年,钱东波开始疯狂阅读史料、书籍、画卷,四处跑博物馆,搜集各方面关于戚家军甲胄的资料。但是,从考古记载、出土文物到古代兵书、壁画雕塑,戚家军甲胄在后世生活保留中几乎鲜有痕迹。甚至,连其他朝代保留下来的甲胄实物和资料也十分稀少。
同样,国内复原甲胄的人才也很少。那一年西塘汉服文化周上,钱东波了解到上海的“玉麒麟”和宁波的“捧日虎骑”李彬彬是这方面的“大佬”,于是,开始向他们“拜师学艺”。
一名合格的甲胄制作师傅,不仅要熟悉工艺流程,更要对民族服饰有深入的了解,通晓甲胄的历史形制演变,同时具备设计技能和美术基础。
在对历代甲胄的结构及造型有了一定的研究后,钱东波开始着手复原中国传统甲胄。
没有实物模板,他就从历史沿革中找线索。依照现存史料,他在各个朝代、样式繁多的甲胄中,确认明代铠甲的形制,研究铠甲的内部结构,分析铠甲的制作方法,拆分组合、组合拆分。再对照留存的戚继光图像资料,探索选择何种材料、如何重新编结……
“相关的资料实在太少了。”钱东波说,只知道甲胄的样式和种类,却不知道它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只能从小部件开始,不断编扎、拆卸,反复试错。“每排甲片的大小、数量、形状,都是一步一步摸索过来的。”
如果说一部甲胄史是古代战争发展史的缩影,甲胄便是凝练这段历史的底片。从汉服爱好者到甲胄制作师,钱东波表示,甲胄的魅力是难以言喻的。
带着满腔热情,2020年,钱东波的第一件戚家军甲胄作品完成。
◆ 一件甲胄,三千多甲片精巧编缀
屈原的《九歌·国殇》一诗中有这么一句:“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先秦时期,甲已经是古代将士常备的防护装具。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西汉时期,铁甲出现逐渐代替皮甲,进而有了“铠”“甲”之分。
铠甲的形制和编缀方式,也随着不同朝代的应用而改变。明时,戚家军的甲胄多以布面甲为主,部分将领会选用铁皮制的扎甲、山文甲。
“铁片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优势是比较坚硬、不容易变形,明显的问题是比较重,也容易生锈。所以,我们现在制甲之前,一般会提前将铁甲片用火淬过。扎甲和山文甲除了款式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扎甲的灵活性更大。”钱东波介绍道。
甲胄制作是一件“程序化的事”,最基础的便是扎甲。
扎,是将一枚枚的甲片用绳带,像书札一样横排连接起来。“扎成连排之后,再将几排札竖着编连。以前多用皮绳编连,皮绳虽韧,但是保存性差点,我们现在基本换成复合绳带了。”绳带配合甲胄款式,多选用红黑两色,分为单绳和双绳两种编织方式。
一套完整的甲胄由头盔、面甲、前后身甲、肩吞、裙甲、腹吞、鹘尾、腿甲、护臂、护膝、捍腰等十多样部件组成,需要甲片超过3000枚,缝制皮料作为内衬,通过革带相连,重量可达25至30公斤。一位成熟的甲胄制作师,需要近3个月时间才能制作完成。“每一套甲胄都有独立开发的模具,制作之前还要参考史料,翻看大量照片、音像,才能确认一些数据。我们希望做复原度高的甲,所以对细节把控比较严格。”
其中头盔和前身甲的制作最为繁琐。头盔顶部需要使用完整的珍珠鱼皮,再根据面部轮廓配合铁片敲打制作凤翅眉庇,还要选用马鬃毛或马尾毛作为红缨,内里加以厚实皮料成型。而胸甲的编缀,细到每一枚甲片,都有近乎相同的弯曲弧度,这都需要制作师一点一点敲打成型。
“每块甲片的形状起始都是有细微差别的,甲面齐整的基础就是保证所用甲片的统一。敲平打弯的同时,要对比同扎同旅的甲片弧度是否一致,稍有凹凸,就需要调整。”为保证甲片编连时上下左右间距相同,钱东波和团队伙伴们共同设计了一个“十孔扎甲”的编甲工具。“没有工具固定的话,甲片穿绳时很容易松紧不一。”
钱东波说,敲打编穿都是技术活,单单一面身甲就需要近千枚甲片,甲片层层叠加,横排、纵连,手工制作大概需要1个月。
甲胄体现着将士保家卫国的英武之气,甲片上的凤翅、兽吞、祥云,以及盔缨、翠翎等细节,更是折射出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
一款好的甲胄作品不只是一件“样子货”,还要具备一定的实战价值,能禁得住刀斧砍击。所以,在每一件甲胄作品完成后,钱东波都会进行不同的活动性和防护力的测试,检验盔甲的灵活性和实操性。
这些甲胄不仅仅是展柜里的观赏品,也可以成为真刀真枪披甲上马操练的“保护伞”。还原度高、细节精致、形式新颖……钱东波开始穿戴自己制作的戚家军甲胄,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越来越多的人从关注台州府城武备营的盔甲开始,了解甲胄,了解戚继光,了解临海。
钱东波则继续研究复原其他类型的甲胄及兵器,渐渐地吸引了一拨爱好者“入坑”。
“大家都是从起初的感兴趣,到现在一起‘做复原’。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台州府城武备营就是临海的后备‘军库’。”
【手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甲圈”门槛较高,目前很小众。精工制作的甲胄,成套价格从1万元至7万元不等,由于制作技艺复杂,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高,甲胄买卖利润微乎其微。
近两年,来临海找钱东波的人,多了起来。
2020年为屠洪刚定制《定军山》MV甲胄;去年为2022央视元宵晚会提供甲胄服装;今年为浙江卫视《青春环游记》提供甲胄,为电影《满江红》提供甲片道具……“尤其在我们去西塘、横店展示以后,很多剧组来找我们定制盔甲。”
终于有人“追着找”,钱东波却有所犹豫了:“影视版的盔甲,因考虑到演员穿戴的舒适性和观众的观赏效果,在原材料的选择和后期制作上,往往会和复原甲有所出入,这就与我们制甲的初心偏离了。”
钱东波说,目前他们的作品主要针对私人收藏家和甲胄爱好者。因为大家觉得,纯粹的传统文化一旦和商业交叉过多,就很容易“变味”,这也是他们一直不愿意进行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原因之一。
聊起这个话题,钱东波表示很愿意将作品租借给真心喜欢甲的人拍照展示,“只要是真心喜欢,我们都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
采访末,记者试穿了钱东波制作的戚家军甲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份真真切切穿在身上的“历史痕迹”,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