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方言

“老师头”还是“老司头”

台州方言把手艺工匠称为“老师头”,如木匠老师头、剃头老师头。“老师”也有写作“老司”的。 现在我们对这两种说法作个简单的考证。

◎“老师”古指年老的传授知识的人

“老师”,最早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老”是形容词,指年老,“师”指传授知识的人。“老师”古指年老的传授知识的人。看《汉语大词典》收录的几个用例。1.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出自《史记》)2.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出自唐韩愈《施先生墓铭》)3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出自宋欧阳修《问进士策》)

古时“老师”也泛指传授文化、技艺的人,相当于现代的老师或工匠师傅。如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师”可指工匠、指职业。如隋代《佛本行集经》:国内竹匠、皮匠、瓦师、砖师、造屋木师、造酒食师、剃须发师、染洗衣师,屠儿、按摩、治病、合药、钓鱼等师,闻王欲驱四子出国,审如是不。这类词语在古代翻译的佛经里很常见。“师”的这一用法有一部分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厨师、律师(旧称讼师)、理发师。这些“师”仅指职业身份,不是指教书、教技艺的老师。台州方言椒江话里有“张医师”、“王医师”等称呼,这里的“医师”既是称谓,也指职业,相当于北京话的“大夫”,或普通话的“医生”。而普通话里的“医师”现在通常用于医生的职称。

因此,台州方言的手艺工匠写作“老师”是合适的。

◎“司务”现在多写作“师傅”

那么,“老司”又是怎么回事呢?

各类通用语词典里都不见有“老司”这个词条。那我们先看看跟“老司”相关的词语——“司务”。“司务”本为官名,明代六部都设有此官位。清代沿袭不改,除六部外,在理藩院﹑大理院等也设有此官。“司务”掌出纳文书及衙署内部杂务,其官署称“司务厅”。“司务”也借指手艺工匠,举几个清代文献的用例。《儒林外史》:杜少卿大惊道:“杨司务!这是怎的?”杨裁缝道:“小的这些时在少爷家做工,今早领了工钱去。”

《海上花列传》:1.朴斋认得是剃头司务吴小大,甚为惊诧。2.宜用酸辛等味以开其胃,特唤雇大菜司务,请诸位任意点菜。

《十尾龟》:1.吃过早点,就叫剃头司务梳了一条辫。2.次日又叫当差的传了一班裁缝司务来,把剪来的缎绸各料交代裁缝。

指手艺工匠的“司务”现在多写作“师傅”。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师傅”一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用来指老师。秦汉以后,师傅演变为专指帝王的老师(师傅是太师和太傅的合称)。从南宋开始,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称师傅。清代中后期以后师傅可用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20世纪60年代,工人们在工厂有了互称“师傅”的习惯。另外,师傅一词也用来尊称普通的成年人,尤其是年长者。还有一个词语叫“师父”是在唐代出现的。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从构词理据看,“司务”的字面意思只是管理事务,跟工匠、技师没有太大关系。也许当初旧小说只是借用这个发音相同的官名,仅此而已。把“司务”和“师傅”进行比较可知,上述旧小说作者的方言中“司”“师”都是同音字,声母平舌音。笔者在方言词典中见到的情形也是如此。另如河北青县的《青县志》(1931年):工匠曰手艺人,尊之曰司夫。因此,除了借用,“师”写作“司”的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方言里“师”“司”同音,只读平舌音,不读翘舌音。不读翘舌音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语音系统里没有翘舌音,如江浙一带方言,包括台州方言。另一种是有翘舌音,但“师”不读翘舌音,如河北青县话。

◎“老司”从“司务”而来

台州方言“老司”,大概是比照“司务”而来。既然“师傅”可以写作“司务”,“老师”写成“老司”也说得通。但从意义上看,“师”字更合适。温州话“称匠人为老师,即师傅,也写作‘老司’”(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作者明显倾向于“老师”。绍兴话称匠人为“师父”(王福堂《绍兴方言研究》),作者采用的也是师字。

因此笔者以为台州方言的工匠——“老si”,以写作“老师”为宜,如木匠老师、泥水老师、做衣裳老师(也叫裁缝老师)、剃头老师、打铁老师,还有老师头、老师母、老师公等等。程和平

2021-06-08 □台州方言 2 2 台州晚报 content_115191.html 1 3 “老师头”还是“老司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