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黄岩的甜,蜜橘怎能没有一席之位?从唐代的皇室贡品,到宋代的“天下果实第一”,再到如今的“世界蜜橘之源”,有着1700多年种植历史的黄岩蜜橘,在世界柑橘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了解黄岩蜜橘,须得到永宁江畔的中国柑橘博览园走一走。中国柑橘博览园位于黄岩澄江街道凤洋村,由中国柑橘博物馆、柑橘观赏园、黄岩名人馆三部分组成,就像是一部历史读本,浓缩了黄岩的橘文化。
一缕橘香直钻鼻尖,秋日的中国柑橘博览园流淌着丰收的气息。位于博览园北边的中国柑橘博物馆就掩映在橘海中,这是我国首座以柑橘和橘文化为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场馆以“一瓣橘”为理念,用橘瓣划分串联。橘缘、橘美、橘属、橘文、橘种、橘丰对应的六个主题展区,以及创橘、品橘两个文化体验区,层层递进讲述黄岩乃至世界的柑橘文化。
博物馆的隔壁是黄岩名人馆。一个个名字,一幅幅画像,罗列于墙,展示多位黄岩名人风范。出名人馆后往南走几步,将会偶遇橘神雕像。
在凤洋村,一直承袭着祭橘神的活动。凤洋村党总支副书记、村监会主任彭华明说,一年会举行两次橘神祭祀仪式,上半年橘花盛开时,祈求橘神保佑花开满枝;下半年橘子成熟时,感谢橘神赐予的丰收。
橘神雕像所在的这一侧,是柑橘观赏园,内有15万多棵橘树。彭华明说,种的基本是“本地早”,黄岩蜜橘的当家花旦。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眼下橘子熟了,金黄的硕果缀满枝头,像是无数个小灯笼。轻轻一捏,充盈的汁水仿佛就要破皮而出。
柑橘观赏园里,有个透明薄膜覆盖的品种示范园,乍一看没花头,内里却别有一番天地。本地早、朱红、本地广橘、乳橘、槾橘……120多个品种、品系令人看花眼。每一种橘树边上的指示牌,贴心地介绍柑橘的“身份”。
俯下身观察可以发现,橘树都种在一个个小土墩上。看似不起眼的小土墩,却是凝聚黄岩先民智慧的蜜橘筑墩栽培系统,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用28个字概括,就是“筑墩淋卤,卤流大海,海潮涌河,营养肥泥,河泥雍橘,咸淡交替,优果延年”。
逛得不够尽兴?不如穿过橘海,到空中栈道瞧一瞧。栈道全长约300米,采用地面与高空两段式设计,凌驾于橘园上。站在眺望小平台,橘林秋景尽收眼底。
透过茂密的橘林,总能看见一辆辆大巴。橘子成熟后,每天都有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赴一场“甜蜜之约”。
丰盈的汁水,甜弯了游客的嘴角,也甜到果农的心坎上。这段时间,凤洋村人彭德通每天忙得晕头转向。他是黄岩凤来柑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中国柑橘博览园承包种植了30亩橘林,供游客采摘。
“今年游客格外多。这段时间,周末每天都有一二千人到我这摘橘子。”彭德通说,多的时候,一天卖出去1万多斤橘子,营业额有五六万元。
黄岩蜜橘作为黄岩的“千年品牌”,不单单是积淀着黄岩人情感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黄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王牌”产业之一。
今年,黄岩柑橘种植面积约5.4万亩,预计总产量达6.5万吨,销售产值达4亿多元,亩均产量有望比去年增加10%。近年来,更多被赋予了文化味的精品蜜橘单个售价可达到6元多,实现了种植科技化、产业文化化。在黄岩,一颗蜜橘富裕一方百姓。
一方水土,成就一方风物。黄岩好山好水,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古就有“黄岩熟,台州足”之说。多年来,黄岩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做大做强果蔬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好山好水育好品 特色农业助共富”之路:
1996年,黄岩获评“中国蜜橘之乡”;
2010年,黄岩获评中国茭白之乡;
2011年,黄岩获评中国优质杨梅之乡、中国紫莳药之乡、中国枇杷之乡;
2016年,“黄岩红糖”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
黄岩的“拳头”农产品,一时也说不完。但在黄岩,一年四季都能奏响舌尖上的鲜甜弦歌。
记者 邱琳敏/文 潘侃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