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凯艳
“理发师来喽!”每个月,温岭市千禧梵志愿服务社负责人龙玺总会迎来两天特殊日子:穿上“红马甲”,手拎美发工具箱,进乡村、进社区,做“爱心义剪”志愿服务。这时,是龙玺最忙碌,也最满足的时刻。
去年2月以来,龙玺与他的志愿服务团队已经走过温岭40多处地方,为七八千人免费理发。
从2016年获“大国工匠奖”,到2020年获评“台州好人”、入选“浙江好人”;从自己做公益,到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手艺人”龙玺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出彩。
一饭之恩,开启20年公益行
“3个白馒头,1瓶矿泉水。”这是龙玺走出绝境的希望,也是他走上公益之路的初心。
2000年4月,18岁的龙玺独自一人从贵州老家来到台州。搭车到达玉环后,身无分文又联系不上亲戚的他,只能在玉环车站附近的公园里流浪。
“那天清晨,有位阿婆出现,她知道我的情况后,给我买了吃的,还主动帮我联系亲戚。”因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带来的温暖,一直铭记在心的龙玺,在温岭学有所成之后,开始做起了志愿活动。
20年的台州生活,龙玺做了20年的公益。回忆这一路走来,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做公益,龙玺感慨不再“单打独斗”。
去年2月,眼见无数抗疫一线人员辛劳工作,总想着做点儿事的龙玺也没闲着。“我想我是手艺人,干脆就凭手艺活做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吧!”去年2月12日,扛着工具箱跑到温岭电视台的龙玺,一口气为20多位记者剪了头发。这天,龙玺第一次感受到个人力量的有限。
看到当地还有许多抗疫一线的工作者和村里的老人没地方剪头发,龙玺组织团队,开启义剪活动。“从2月28日开始,我和行业内的朋友连续20天走了温岭市内的23个地方。”
渐渐地,加入龙玺这支义剪队伍的人从三四个扩大到二三十个。去年7月,千禧梵志愿服务社就因此成立了。
疫情逐渐好转,龙玺和他的团队却越来越忙。每个月的9日和20日,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人剪头发,成了他们必做的事。“最多的一次,我们一天内共剪发200多个人。”
而在龙玺心中,这也成了一种报恩方式。“虽然现在没找到当年的阿婆,但回报阿婆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更多阿婆剪头发,给她们带来快乐。”龙玺说。
精益求精,爱心长跑不止步
“头发要这样梳才不会打结,你剪的时候找到她的中心最高点……”今年元旦刚过,龙玺的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学徒。当天,是身有残疾的张德军第一次来店里跟龙玺学手艺。
去年7月14日,在龙玺的努力下,温岭市千禧梵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成立。这也是全国首家由民间力量发起成立的孵化中心,其中参与的志愿者超600人,孵化项目包含“爱心义剪”“剪爱人生”等8个。
张德军正是“剪爱人生”公益项目的帮扶对象。
因身有残疾,张德军向来沉默寡言。“第一次跟他接触的时候,他知道我话不多,但还是很热情,我觉得他很亲切。跟他熟了以后,我就感觉这人特别靠谱,跟着他学手艺很踏实。”
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理发,但有了高标准又细致的指导,一开始感觉“隔行如隔山”的张德军慢慢上手了。
“我们创立‘剪爱人生’就是想帮残疾人获得谋生手段,所谓‘薄艺走天下’嘛!如果他们学成后想开间小店,我们也会提供帮助。”早年间给不少残疾人做家中维修的龙玺,愈发关注这类特殊人群,但随之而来的质疑与争议也不绝于耳,他却从未动摇。“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只有我自己最清楚我该做什么。”龙玺说。
龙玺的执著与乐观,同样感染着身边的人。
“他很豁达开朗,而且特别有毅力。有一次他跟朋友打赌要坚持写‘福’字,于是就从2018年开始每天都写。”陈良增指着办公室里堆成一摞的一万多张“福”字作品说。已与龙玺相识十多年的他,也是千禧梵志愿服务社的一员。在陈良增心里,这位老友就像一颗定心丸,即使“剪爱人生”项目做得再艰难,队员们都有信心。
做公益就像剪头发,精益求精,做到自己最满意就是最开心的时候。这是龙玺的职业精神,也是他做公益的小小心得。
“2021年,我们想把志愿服务做得更加精准化,会去做更多的考察,为有需要的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等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