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台报集团建党百年大型融媒体报道

让红旗在亭旁飘扬

浙江红旗第一飘主题广场 杨 辉摄

岙楼村民宿

扫一扫 看台视频

本报记者彭 洁文/摄

1928年,浙江第一支红军队伍在这里建立,浙江第一面苏维埃政权的旗帜也在这里竖起——三门县亭旁镇,因此有了个响亮的名号:“浙江红旗第一飘”。

时光荏苒,鲜艳的红旗已经在这座古老的小城上空飘扬了93年,红色的基因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依托丰富的红色精神和珍贵的革命遗址,如今的亭旁,高声唱诵红色赞歌,全力发展红色经济。一场渲染着明亮红色的美丽蜕变,正在革命老区徐徐上演。

亭旁绘制的红色画作

“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让红色资源成为撬动革命老区全域旅游、鼓起村民腰包的重要支点。”亭旁镇党委书记奚捷很清楚,红色,就是亭旁发展的颜色。

走进亭旁,一眼便看见矗立的台州海防同知署古城墙,青砖白泥,飞檐翘角,人们或走路或骑着车子穿城门而过,熙熙攘攘,小城在这里陡然变得热闹。

城墙边,一个宽旷的广场中央,“浙江红旗第一飘”的雕塑醒目亮眼——广场的名字也因此取得直白而骄傲,名为“浙江红旗第一飘主题广场”。

走过广场,古旧的城隍庙仍然保持着它历经沧桑的模样,几位老人在门前坐成一排,在潮湿的雨后谈天说笑,让这处那时作为亭旁起义集会的场所更接地气。

沿着石板路往前走去,便是1928红色街区——干净宽阔的道路边,一排排白墙青砖黛瓦的房屋鳞次栉比,屋檐下的一面面红色国旗随风飘扬,拿着枪的战士雕像立在街边像要随时再与敌人厮杀,还有那棵距今已800多年、曾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了树干的英雄树依旧挺拔……老街的一切都充满红色的生机。

坐在亭旁起义纪念馆边的初心广场,60岁的杨家村妇联主席杨莲春颇有感触。“在我的记忆里,亭旁一直很热闹,但镇上的基础设施很差,街道狭窄,房屋破旧。像这里,以前就是个农贸市场,又脏又乱,哪里有这么敞亮的广场?”她伸出手,沿着初心广场的轮廓比划了几道弧线,“现在不一样啦,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焕然一新。”她觉得,亭旁的面貌,完成了从破旧农村到旅游景区的转变。

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亭旁在伊始便确立了以“浙江红旗第一飘小镇”为定位,来进行改造。

在包括亭旁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包定公园、亭旁起义纪念碑在内的红色遗址得到妥善修复的基础上,亭旁对镇区进行了景区化改造。原本的农贸市场被整体搬迁,建成如今的初心广场;城隍庙前的赶集一条街成了1928红色街区,沿街商铺林立,规范整齐;包定故居从一所破落的四合院,改建成了精致的纪念馆……在完成细致如排水管网建设、通景公路等项目的改造外,亭旁还完成了浙江省红色地名馆建设、乡贤馆修缮、包家老公社修缮等工程建设。

但亭旁要绘制的红色图画,还不仅于此。

“接下来,亭旁要参与到一个‘红缘圈’的活动中去。”奚捷介绍。据了解,“红缘圈”是以嘉兴南湖为圆心,以国内外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为战略支点,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为初心使命,以网红经济崛起为时代背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群体为核心圈层,以“中国红”“中国缘”“中国圈”为圈域主题的“红缘互联生态圈”。

“三门红色资源丰富,有亭旁起义、城西精神、蛇蟠岛围垦精神,届时,将以亭旁为‘红缘圈’第一镇,城西村为‘红缘圈’第一村,蛇蟠岛为‘红缘圈’第一岛,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努力把三门建设成为‘红缘圈’先导区、引领区、示范区。”

芹溪与岙楼的红色

“好风凭借力”,亭旁下属的村庄,也燃烧起了红色的火苗。

芹溪村,地处三门与临海的交界处,因曾是中共临三工委驻地而被认为具有“红色火种传承地”的光荣身份。车子驶进芹溪,群山叠翠间的红色元素很是醒目。村口,“红色火种传承地”几个红色大字之上是一把飞扬着火焰的火炬,设计得别有新意——火焰由“芹”转化而来,“溪”则成为火炬炬身。

怀揣着“有能力一定要为村里的老百姓做点事”的信念,卢永军在2014年从宁波回到芹溪,此后便一心扑在家乡建设中,现在他是芹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芹溪依托当地的红色资源,积极开展旅游建设。

沿着盘山公路驱车行至山间,有两幢石屋在山林间隐隐可见,刻在山岩上的几个红字说明了旧址为何——“中共临三工委旧址”。新中国成立前,芹溪村曾因地势险要而成为中共临三工委驻地,如今,“中共临三工委驻地纪念馆”在原址上修缮而成,两间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子,斑驳的石墙,质朴的木窗,再现了那段激昂的时光。

在芹溪村,还有一条引人注目的江南红旗渠。上世纪80年代,芹溪村干部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引水渠,孕育了艰苦奋斗的“江南红旗渠”精神。现在,芹溪人再一次发扬“江南红旗渠”精神,将亭旁红色文化和自然环境融合,在芹溪原有古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一条全长2.8公里的登山观光步道,沿途岩石嶙峋、草木葱茏,拾级而上便可看到盘旋山腰的江南红旗渠。

芹溪村到岙楼村,距离10公里。

在岙楼村村口,“红色文化研学村”几个红色大字和一面红色旗帜立在一片草坪上——村庄被赋予的红色意义,便显而易见了。

在村党支部书记楼可掌看来,岙楼村“紧靠亭旁镇红色景点核心区域,是亭旁红色之旅的重要环节”。而事实上,红色的火焰早在9年前便在这里燃烧起来——自2012年以来,坑下村(现岙楼村坑下片)借势“浙江红旗第一飘”红色旅游开发之势,又乘着“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开始开发以红色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2018年,随着三门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原岙楼村、坑下村两村合并,重新组建了岙楼村,坑下的红色产业便延伸向了整个岙楼村。

此后,拆除破旧老屋,改建道路,95幢白墙灰瓦的小楼拔地而起,连成一片。在村民楼可远眼里,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十分明显,“几年前,村路旁有好几个猪圈,排放的污水快要流到路上,捏着鼻子经过还是觉得臭气熏天……现在,村里的绿化越来越好。从大路拐进我们村,村口的绿色长廊让人眼前一亮。村前有溪流穿过,村后青山云雾缭绕,环境十分优美。”

冬日里的岙楼村,白净的墙面、明亮的窗几、层叠的灰瓦,构成了一排排独具江南风韵的徽式建筑,而远山如黛,天空透亮,小小的村庄仿若一幅清雅的画。

作为红色文化研学村和红色主题民宿村,岙楼村如今已颇具规模。红色主题餐厅、红色休闲绿道、红色驿站、红色宣讲所、红色户外扩展基地等休闲旅游设施,以及19家投入运营的红色主题民宿,让这个掩映于山明水秀中的村庄在传承发扬红色精神的同时,也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红色旅游提供服务的红色驿站和开展红色研学、党性教育的红色精神宣讲所,都会吸引游客前来。节假日里游客更多,民宿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楼可掌说。

2021-01-2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3262.html 1 3 让红旗在亭旁飘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