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山居: 不在山边,在山里

民宿大堂下沉式客厅里有一个壁炉。每到冬天,这里就会围坐着烧柴取暖的客人。

本报记者林 立文/摄

住在画里面

“是不是车开着开着,觉得开错路了?”坐在茶几内侧为记者倒茶的徐可笑着问道。

见记者点头,这位80后女老板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有一次,一个客人打电话到前台,问我们她自己是不是开错路了,怎么看都不像是前面会有民宿的路。这么窄的路,周边又没人烟,但是导航告诉她距离目的地还有几百米。我说,是的,请相信导航。”

杜若山居是个很美的名字,但很多客人在未停车之前,都没想象过,这么美的七间房子,会隐匿得这么深。

山居所在之处,地址说全了一般人舌头都要磕绊:仙居县淡竹乡尚仁村南木坑自然村。

偏僻的地理位置,正是当初吸引徐可的原因。

“我当时就想找个地方隐居,把旧房子翻新,在里面安心画画。”

徐可是个画家,擅长山水国画,杜若是她的字号。选“杜若”这个花的名字为字号,是因为这朵被历代诗人喜爱的小花,自带隐士品格。

徐可是南京人,不远千里来到仙居的深山里,和她痴迷的国画有关。

“我大学学的是传媒专业,自己又另外进修了美术。毕业之后,在上海、无锡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如果没有遇到我的老师于少平先生,我可能不会重新认识国画,也不会找到这里。”

和于少平学画时,徐可已经是个事业有成的生意人。这位半隐居于苏州的国画大师,让徐可认识到,目前所拥有的,并非她真正的成就。

拜师于老师,徐可自觉真正得到提升的不是画技,而是认知、理念和思想。

“老师潜心画画,从不卷入外界喧闹。他的哲学思想、处世态度、为人准则,都通过他的画展现出来。他为我解读的是美术的根本,而不是表面的线条。他从来不会写板书教我们,也很少手把手教,但只要和他聊,听进去了,就会有所进益。”

这段学习经历,让徐可下定决心,成为“杜若”,做一个画家。

为了更好地投入绘画,她想告别城市,寻找一个隐匿的美好空间,安心画画。

“我有个师弟是仙居人,他知道我的想法后,推荐我来仙居看看。他给我一张仙居地图,地图上画了几个圈,圈的是白塔、淡竹这些地名,我一看‘淡竹’,就把目标定在这里,这地名太美了。”

驱车进入仙居之后,徐可跟着导航一路行至淡竹。初次相遇,她为自己随机的选择感到不可思议。淡竹给她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一幅山水画。

“那天下着雨,开到淡竹的溪边时,眼前的溪水是蓝色的。山头云雾缭绕,吸入的空气好像都是甜的。”

风景极美,但徐可想找的是更隐秘的所在。她继续往深山里开,当年的山路比现在的还要窄,她却欣喜不已。最终,她被最窄、最不起眼的这个路口吸引了。

山边有几间倒塌的房屋,只有一户还有老人居住。

“在这个路口,我听到了七八种不同的水声,山上流下来的,天上落下来的,溪水撞击岩石的,水打到房檐上的……”

徐可知道,这感觉对了。

活在红尘中

“没想到我选择这里,第一个反对声音,是这里的乡镇干部。”

徐可笑着回忆,他们的反对充满了对外地艺术家的人文关怀:“住在这么偏僻的山里,不安全。他们劝我在山脚的路边店铺选择一间,平时当工作室,也能吸引客人来买画。知道我只是想有一个工作室之后,他们替我算了一下账,投入这么多精力、金钱翻修老房子,弄一个大工作室,太浪费了,应该弄民宿。”

立志从一个生意人转变成真正的画家,没想到选好了隐居地,却又要做生意。

经过一番思量,徐可觉得修建民宿也未尝不可。

“我想的是装修成民宿后,应该也不会有太多客人来,正好我可以让学画的朋友,让我师父、师兄弟们一起来这里聚聚。在这么好的环境,大家一起研习作画,也是很好的事。”

这个小山坳给了她饱满的信念,她就顺势而为,开展民宿修建。

让人惊叹的是,画家“杜若”就是这间民宿的总设计师。

凭借着画家的审美和构图能力,徐可画了图纸。除了房屋结构、安全方面她请教了专家,其余的硬软设计、造型元素、室内风格,她都自己上马。

30亩原始山谷,在徐可的设计下,最终成为七间错落有致的房子组成的山水秘境。

竹篱笆、白墙黑瓦、青石板、旧木头,是房子的特色。围绕着房子的是窗外小叶榆钱树、果树,延伸不知几里深的竹林。

禅茶与书画组成的美学空间,是山居内部的特色。从大堂到房间内部,处处有烘托氛围的创意摆设。古旧的木雕、神像,精美的宣纸灯罩台灯,以及每个房间都挂着的杜若创作的国画作品。房间衣柜的每扇门,都是用宣纸手工粘贴的,柜中的每根横杆和衣架子,是山上捡回来的树枝手工打造的。

民宿用水,引的就是后山的山泉水。水这个灵气的元素,串联了人居与自然的和谐。

最有趣的是民宿大堂那个下沉式客厅,客厅里有一个壁炉,壁炉表面已被烟熏得乌黑。每到冬天,这里就会围坐着烧柴取暖的客人,大家围炉而坐,喝酒聊天。

整洁、清爽、适意,极有格调的装饰品味,这是每一个寻求不同居住感受的客人最想要发现的那种民宿。

在准备营业前,当地老百姓、徐可的朋友都觉得,这里的投资要打水漂了。令人意外的是,来山居的客人并不少。

“很多客人来过之后,就自发当我们的推荐员了。我本来想着,这里就是安静的聚会场所,后来发现人气这么旺,也很意外。”

看到客人对民宿的好评,徐可很开心。但她想起画家“杜若”在修建民宿时的经历,还是忍不住感慨万千。

“因为地理位置偏,造房子用的每一块石板,都是我们开车一趟趟拉上来的。与乡民沟通也很难,我脑子里的东西,他们理解不了。村里的老师傅觉得,盖房子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吗,怎么弄得那么复杂。发生争执时,他们嗓门很大,我也扯着嗓子吵。自己都惊讶,怎么我还有这一面。”

有一次,装修工人因为要爬到半山做工,不小心滑落,严重摔伤。这次事故让徐可非常崩溃。她只能靠深夜独坐在房间作画,来缓冲日常带来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那段时间所作的画的数量,是徐可住在山里以来最多的。令她意外的是,这段焦虑时期画的画,感情、画技都远超以前。这些画,也成了后来挂在房间中的作品。

原来隐居山中作画,最终完满的还是活在红尘中的感悟。

“现在看到这些画,就会想到当时某段时空的情绪、事件,记起来的事情特别多。”

去年年底,杜若山居参与了星级民宿评比,一举拿下白金宿。徐可笑着说,原本没想去参加评比,但获得肯定是非常快乐的事。

“我也听到,有人对我叹息,说我小小年纪,就过起了退休生活。但我很明白,不趁这个有钱有闲有体力的时候折腾,老了就不可能有心力完成一座‘杜若山居’。”

这个冬天,看到客人们围在下沉式客厅,看着壁炉里“噼里啪啦”燃烧着的木柴,听着歌,喝着酒,徐可觉得很舒泰。

这不只是她想要的生活,大家想要的,也是这样的生活。

2021-02-05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3978.html 1 3 杜若山居: 不在山边,在山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