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蒋虎雄
“把厂子逐步做大,带动更多的困难乡亲就业。”
3月9日下午,贵州毕节市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豪沟社区扶贫车间,说起自己与耿展宇的约定,梁守举的眼眶顿时红了。
他回乡创办的贵州捷坤服饰有限责任公司,3条生产线开足了马力,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厂子越来越好,耿主任却再也看不见了。”
让梁守举心心念念的耿展宇,是玉环人,生前系青龙街道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副主任。
2019年10月18日下午,耿展宇在前往交警部门核实贫困户车辆登记信息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遇难,生命定格在33岁。
从2011年响应国家号召远离家乡,以“三支一扶”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毕节,耿展宇扎根乌蒙山区8年,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默默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耿展宇牺牲后,毕节市委追授他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去年,贵州省“七一”表彰大会,追授他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
斯人已逝,大爱永存。在耿展宇生前工作过的乌蒙山水间,到处都流传着他的感人故事。
在他眼里,贫困户就是亲人
60岁的樊朋章有个心愿: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玉环一次,到耿展宇的墓前敬个礼,跟他说说家里和村里的变化。
樊朋章是退伍伤残军人,妻子也是残疾人,一家人住在河尾社区一处低矮破旧的砖木结构房子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7年,耿展宇第一次上门走访时,樊朋章的老母亲还在,瘫痪在床。耿展宇坐在床前,与老人家聊了许久,一点也不嫌弃房间的脏乱与异味。
临走时,耿展宇掏出200元钱,让樊朋章给老人家买点东西。他说:老樊,你家里这么苦,我给你找份工作吧。
新建的河尾社区幼儿园开学时,樊朋章成了一名保安,每个月有1400元工资,家里的困窘一下子缓解了。
“耿主任却见不得我们苦,真心真意要帮我们改变生活。”不善言辞的樊朋章说着说着哽咽了,“他是好人!”
通户小道硬化、安装自来水、雨天帮着屋顶补漏……樊朋章说,耿展宇到他家里至少三四十次。时至今日,一推开门,他的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场景:耿展宇站在院子里,带着笑脸问“老樊,在家吗”。
不仅仅是樊朋章,和耿展宇打过交道的贫困群众都说,如果你见过耿展宇的笑容,你肯定忘不了。
笑容里,没有做作的成分。在耿展宇眼里,贫困群众就是自己的亲人。妻子冯倩是毕节本地人,为了能融入贫困群众,他拜妻子为师,愣是花了一年多时间学会了地道的毕节话。
郑焦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青龙街道时,耿展宇是分管领导,也是他的“老师”。“他经常说,帮贫苦户就要像帮家人一样,不仅要走进他们的家门,更要走进他们的心里。”
中屯社区的七旬老人胥吉远,一说起耿展宇就老泪纵横。外孙女从小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一直跟着他长大。外孙女考上海南一所大学后,胥吉远赶到街道,咨询如何办理学费减免等手续。
他遇到了耿展宇。办手续需要先到社区盖章,看到胥吉远腿脚不便,耿展宇开着私家车,载他去社区盖章后又回到街道盖章,再送他回家。
之后,耿展宇还帮胥吉远的外孙女落实了低保,让她享受国家教育扶持政策。
贫困户李正琴的丈夫有严重皮肤病,治疗费花了10多万元,大部分药品不能报销,家里经济负担大。带着质疑,她找到耿展宇。
耿展宇笑着,非常耐心地解释不能报销的政策规定。他还说,如果家里情况确实紧急,他个人愿意资助些钱。
李正琴没拿。“有耿主任这么掏心窝子的话,就够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耿展宇的足迹,遍布青龙街道7个社区72个居民组。河尾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张庆周说,“耿主任一个外地人,与村民走得比我们本村干部更近,我们都很惭愧。”
以心换心。耿展宇离去后,当地群众都如失去亲人般痛心。
墙上的《精准扶贫明示牌》上有耿展宇的照片,樊朋章摘下后,保存在家里,只为“留个念想”;追悼会那天,仅耿展宇联系过的官坝社区,就有47辆车236人赶到现场。
金钟社区的居民微信群里,有人用这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希望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您就不会那么疼;希望天堂里没有贫穷困苦,您就不会那么累……
在他心中,脱贫攻坚就是最大的事
梁守举妻子靳艳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与耿展宇的微信聊天记录。“偶尔翻起,就觉得展宇兄弟还在。”
夫妻俩是官坝社区人,都患有小儿麻痹症,在宁波务工多年,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但长年在外,不了解老家的政策。
2018年一次回家,靳艳在社区服务中心看到耿展宇的联系方式,就试着加了他的微信。没想到,耿展宇当即表示欢迎,并详细告诉她有关政策。
微信一来二往,梁守举夫妇感动于耿展宇的真诚,欣然回乡。耿展宇不仅帮他们落实厂房,还陪着他们办理相关手续。2019年3月,夫妇俩的贵州捷坤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运营后,他隔三差五上门,帮助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厂子新办,订单不稳定,有几个工人担心拿不到工资,想打“退堂鼓”。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耿展宇得知后赶了过去,泡茶给她们喝,一句“发不出工资找我要”,让她们吃下“定心丸”。
回忆起往事,女工胡露琳有点不好意思。她也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当初对能否拿到工资心存疑虑的人之一。捷坤公司就在家门口,她现在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很知足。
“没有耿主任的话,我就不会留下来,日子也不会越过越好。”她说,“耿主任那么年轻,太可惜了!”
这样的感激之情,也流露在所有认识耿展宇的社区干部群众言语里。
官坝社区居委会原主任吴学应说,在耿展宇心中,脱贫攻坚是最大的事。
官坝社区由两个村子合并而成,有吴、梁两个大姓。2016年5月耿展宇联系这里时,社区班子并不和谐,集体经济薄弱。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动班子团结,合力谋发展。
社区就在金海湖新区通往毕节市区的小海大道边上,上下班经过时留意到的一块空地,被耿展宇“瞄”上了:这块地平整后,可以用来出租。
说干就干。向上争取扶持费用后,平整土地资金还有缺口,耿展宇二话不说,自己拿出2万元钱先垫付。
平整后的土地,租给了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变成了社区创收的宝地。仅这一项,官坝社区就有了15万元的年收入。眼下,社区所有70岁以上老人的农医保费用,全部由社区缴付。
与此同时,在耿展宇的引导下,官坝社区还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委托给社区的致富带头人梁守贵统一经营管理。
梁守贵曾在宁波慈溪种植大棚蔬菜多年,2014年回乡创办了一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求稳,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10多个大棚的规模。
耿展宇问:你有经验和技术,何不扩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梁守贵也有这打算,却又怕找不到销路。
耿展宇说:这个你放心,我帮你联系!
两人一拍即合。耿展宇帮梁守贵联系了20万元贷款,又个人借给他5万元钱。梁守贵的大棚增加到60多个,种植面积发展到100多亩。官坝社区173户贫困户,因此年户均增加收入600元。
官坝社区只是一个缩影。
500亩马铃薯种植基地、500亩魔芋种植基地、1000亩天麻种植基地、300亩车厘子种植基地……在耿展宇的积极推动下,青龙街道产业扶贫硕果累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所有的产业扶贫项目,利益均联结到贫困户,并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
扎根基层一线,脚沾泥土芬芳。耿展宇牺牲后,事迹传遍四面八方,有网友深情缅怀:你是海,拥有宽阔和博爱;但我宁愿你是山,守护这方高原,永不离开……
他用一生,诠释初心使命
一句“姐”,让孙春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认识耿展宇时,孙春的丈夫是所在社区的居委会主任。“那时他管我叫嫂子,说我丈夫社区里的工作忙,让我多担待,把家事料理好。”
2017年底,丈夫不慎摔伤,成了半植物人。三个孩子都在上大学,突如其来的横祸,几乎把孙春压垮。
“以后,我就叫你姐吧,姐更亲!”耿展宇来了,他宽慰孙春,无论如何要把丈夫照料好,有什么困难就找他。
就在牺牲前不久,耿展宇还去看望过孙春他们。“他抱着我丈夫说,大哥你放心养病,家里有我呢。”一想起丈夫摔伤后别人唯恐避之不及,耿展宇却抱着他说话的暖心场景,孙春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青龙街道党工委书记罗健说,阳光帅气有亲和力,把毕节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把同事和社区干部当成兄弟姐妹,这是大家对耿展宇的一致评价。
“耿哥!欠您的情,这辈子我再也还不上了!”
在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胡海涛眼里,耿展宇就是一个热心大哥。2016年下半年,他和女朋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却被彩礼钱难住了。耿展宇知道后,当即借了5万元钱给他。置办婚礼时,耿展宇又忙前忙后。
他说,耿展宇的好,自己会永远记住。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耿展宇在原双山新区工作时的同事文平说,当初一起到双山新区的“三支一扶”外省志愿者有三个,最后只有耿展宇留下。
“展宇认准的事,一定会做好。”妻子冯倩说,2011年5月,还在读大学的她与耿展宇相识于去武汉的动车上,听说毕节很穷,就说有机会要去看一下,“没想到,他还真的过来了”。
更让她震惊的是,同年8月,耿展宇报考了“三支一扶”志愿者,并且选择了毕节。他是家中独子,家境殷实,父母坚决反对。但他却坚定地说,年轻人就应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父母最终还是尊重了耿展宇的选择。耿展宇与冯倩的爱情,最终也修成正果,女儿小悦悦出生后,更是给这个小家庭平添许多快乐。工作很忙,但耿展宇很顾家,下班回家早的话,就会陪着冯倩和女儿逛逛公园。
耿展宇分管脱贫攻坚后,这样的陪伴越来越少。但冯倩不怪他,有时候周末休息,还陪着他一起走访贫困户。
“爸,今年春节回家一起过年”“妈,这段时间很忙,等摘掉贫困帽子我就回家一趟”“等街道通过脱贫验收,我们就带女儿一起去新疆旅行一次”……
曾经对父母和妻女的承诺,耿展宇没能兑现。但他却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了不起的人生。
耿展宇牺牲后,文化水平不高的孙春专门请人写词并制作了一块牌匾,浓缩了无尽哀思和感恩之情:
山难渡,水难渡,血洒脱贫路;车行处,马行处,展宇帮千户……青春过而立,拳拳守初心;浩气存天地,殷殷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