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偷脸”看 科技创新的边界

沈海洲

“靠脸吃饭”!食堂采用刷脸付钱,同事们都这样调侃。

环顾生活周边,原来考勤打卡、小区门禁、超市快捷支付都已采用了刷脸形式——“人脸识别”真是一项接地气的人工智能技术!但是本周央视3·15晚会曝光——“众多商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人脸识别系统获取个人信息,用于商业目的。”

这让我们不禁发问:在无孔不入的电子设备下个人隐私如何保护?科技创新的边界又在哪里?

“人脸识别”的优点当然很多,首先它是一项非接触性的识别技术,没有交叉感染之虞,其次刷脸很方便,没有人会忘记带“脸”。

采访过一则台州警方帮助失散多年的流浪者回家的温暖新闻。这些流浪者往往都有智力障碍,无法语言沟通,他们之所以能重返家庭,除了警方的执着寻找,背后其实就是人脸识别技术助力。

还看过一则新闻,黄牛倒卖医院门诊号一直以来无法根治,但是现在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行甄别之后,黄牛无处可藏,谋取暴利的路径一下子被切断了。

……

但当一项新技术被滥用,给社会可能带来的是一场灾难。

3·15晚会中,记者调查了20多家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商户,发现消费者的人脸识别信息均被偷偷获取,征得同意无从谈起,而且商家保存的人脸数据还有被泄露的风险,这些数据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威胁消费者的隐私及财产安全。

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日常中我们经常会接到汽车保险、课外辅导、房屋装修等推销广告,他们是如何知道我们刚好保险到期、小孩读几年级、昨天刚买了房子——个人信息被泄露了呗!

科学求真,本身无所谓善恶,关键要看人类如何去使用。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20世纪,核物理学科突飞猛进,核技术用来发电,就是核电站;用来看病,就是放疗与核磁共振成像;用于军事,就是原子弹。爱因斯坦晚年十分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建议罗斯福总统制造原子弹。

3·15晚会中,记者调查发现至少有4家公司在开发用于商家的人脸识别系统,或许这些科技创新公司的出发点是通过科技创新,开辟一个蓝海市场。他们只是欠缺了一项前置的科技创新的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正如现在许多重大工程都有“环评”一样。

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转基因食品、自动驾驶……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新技术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探索,更承载着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

“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为科学家的影响力,用最有益于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防止对科学的错误利用。”——1949年,国际科学协会联合理事会通过的《科学家宪章》中,对科学界的义务和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科技创新打开的究竟是“芝麻开门”还是潘多拉的魔盒,我们必须要有底线意识。

有边界的创新才是负责任的创新。

2021-03-1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7519.html 1 3 从“偷脸”看 科技创新的边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