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 立/文 杨 辉/摄
站在玉环市清港镇苔山村最高处,远眺是春日里漩门湾湿地的美好风光,近处是错落有致的厂房和村落民房,让人油然而生登高望远的畅快。
苔山村78岁的老党员王保头每次来到这里,心情却是肃穆的,山顶的一草一木,让他壮怀激烈,难以自已。
在这个山顶,他有一个义务身份——潘心元烈士墓讲解员。在这个修葺一新的50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他一遍遍动情地向拾级而上的人们说着熟记于心的历史。
“你看这27列黑光石,为什么是27呢?因为潘心元烈士牺牲时,年仅27岁”。
人生漫漫,革命之路
潘心元是谁?
很长时间里,不仅普通市民很少在教材、影视资料中看到这个名字,即使熟悉党史的人,对潘心元事迹的了解也很有限。这位很早就入党的革命家,牺牲也很早。他在牺牲前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埋葬于何处?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关于这些的记载,零散,模糊。
王保头老人小时候听长辈们说起过,有位叫“潘先生”的大人物,最后牺牲在苔山。这位“潘先生”总是和一位“张先生”结伴出现,脸圆,慈眉善目,穿黑色长袍、一双布鞋,举止斯文,很少说话。
“老人们说,这位潘先生是湖南人,他说的话,村里人都听不懂。张先生的话大家还能听懂,因为张先生是天台人。”王保头说。
村民还知道,潘先生是红军的大人物,来苔山是干大事情的。他很忙碌,常来往于温岭坞根和苔山之间。但即使行程匆忙,他还是抽空在当地创办夜校,教渔民们识字学文化,为大家讲述革命道理。因为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村民们对他很是崇敬。
而当村民得知这位先生被国民党军队枪杀后,惊怒交集。
“老人们说,那是农历十一月的事,潘先生要去温州,便乔装成渔民。村民张银寿、张才强用卷底船送他过去。路上遇到一艘伪装的渔船,上面是国民党水警队。根据张银寿、张才强的回忆,水警问潘先生‘你是共产党中的什么人’,潘先生声音响亮地回答‘我是真正的共产党,要杀由你们’。水警就把他押送到芦浦分水山枪决了。”
“张银寿、张才强回到苔山,将这一消息告诉‘张先生’。他和同仁们悲痛不已,即刻派何双江、王老五、蒋二妹、沈之导、何健民去打听,在分水山搬回尸体,到苔山村后放入棺材,停放一夜,由队员轮流看管。第二天,棺木被抬到旧城址南麓,召开追悼会。‘张先生’流着眼泪讲话,无数人哭了。”
“潘先生的坟地是‘张先生’亲自选的,当地人蒋昌荣把地献出来,安葬潘先生。”
经过多年的讲解,这段历史,王保头烂熟于胸,但他的语气神情,仍让人为“潘先生遇难”的突然感到惊愕、扼腕。
玉环市委党史研究室通过多方搜集,将这段零散历史拼凑完整。
潘心元,又名潘心源,1903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南浏阳县丰裕伍佳渡(今浏阳市永安镇丰裕社区)。潘家原是浏阳北乡有名的富户,良田近300亩。潘心元祖父、父亲两代单传,幼年的潘心元备受家人宠爱。
但他最终走向了一条完全超越家族想象的革命道路。
潘心元自小思想活跃,成绩优异。因为刻苦用功、勤奋好学,同时又豁达大度、疏财仗义,学识渊博、善于辞令,被同学们称为“潘博士”。
1921年夏,潘心元考入长沙市岳云中学,与田波扬等同乡创办“浏北新民社”,出版《新民》社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3年6月,潘心元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之后,潘心元参与建立浏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浏阳工农义勇队。“马日事变”发生后,潘心元率领近万名浏阳农军参加围攻长沙的斗争。秋收起义时,他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攻克浏阳县城。1927年9月初,潘心元陪同毛泽东到铜鼓,机智勇敢地掩护毛泽东脱险。
有勇有谋的潘心元,逐渐成为红军骨干力量,先后担任过红军总前委常委、红三军代理政委、红四军政委等要职,跟随革命之路走遍大江南北。
最终,潘心元走到了玉环苔山。未承想,这里成了他人生的终点。
钢铁浇筑,至死不移
1930年到达苔山时,潘心元的身份是中央巡视员。他肩负着一个大任务而来,那就是指导浙南地区党组织工作,加强红十三军的领导。
1929年至1931年,在浙南地区,包括台州、温州、丽水和金华部分县,存在一个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党和军队组织系统。当时的浙南党组织机构,分为中共浙南特委,台州、温州、永康三个中心县委及下属各县、区委。而这一带地区的武装组织领导机构,分别是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及下属的第一、二、三团(师)及下属的大队、中队、直属队等组织领导系统。
潘心元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山区、海岛、乡村,跑了瑞安、海门等重点地区,了解浙南地区党的工作和红军战斗情况。
1930年11月下旬,潘心元来到玉环苔山村,了解红二团(师)海上游击大队整训情况。
12月初,潘心元从苔山村乘坐船只去温州开会。因为叛徒告密,潘心元刚上船,还没站稳脚跟,就被假扮成渔民的国民党浙江保安四团水警队抓获。在没有任何审问的情况下,水警队在芦浦分水山麓的“九眼江”滩涂上,将潘心元“就地枪决”。
渔民冒着风险,运回了潘心元的遗体。第二天,红十三军在苔山村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几百名当地群众自发前来送行。
不久后,党中央向全党发了悼念文章,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为他举行了秘密追悼会。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潘心元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腥风血雨的年代开展革命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外表斯文内心刚毅的潘心元从未有过退缩。在给妻子周坤元的书信中,这位烈士如是写道:我的头是钢铸铁浇的,对革命是至死不移的。
然而,受限于潘心元牺牲时的交通、通讯水平,同时因为浙南地区地理位置错综复杂,不同地名在历史沿革中改变,以及各地文史资料记述时的错漏,埋葬在苔山村的“潘先生”就是潘心元烈士这件事,直到1994年才被认定。
《潘心元烈士墓的发现和认定经过》(《台州党史》2009年第01期)一文中,记述了党史研究工作者的考证过程。
“我们当时的任务是‘抢救活资料’‘挖掘死资料’,工作量很大。有些同事多年以来一直在走访解放前参加革命活动的老同志,记录下他们留在脑子里的历史资料,并动员他们提供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字资料,同时到各级档案馆查阅摘抄历史资料。但因为当时的台州地专机关经过多次撤并、重建,留存的历史档案很少,地方党史资料可以说是‘一字无存’……”
“大家分工协作,联系各地党史办同志,到省里,到宁波、温州、丽水等地党史办、档案馆,寻找台州史料,从‘死资料’中发现‘活资料’线索,在走访老同志中又扩大线索。如此抢挖几年,才收集到一批资料。”
除了查阅档案,亲历者的讲述也尤为重要。文章中提到,工作人员去苔山村走访,随着老人去世,亲历者越来越少,最后一次前往时,全村只剩一位老人见过“潘先生”。
正是这些和时间赛跑的工作,让潘心元烈士生命最后一段岁月的轨迹,不再成谜。
守护烈士,传颂千秋
1994年底,远在湖南的潘心元烈士儿子潘侠游家来了一位客人。他就是时任苔山村村委会主任张米升。
张米升带来了一叠资料,为潘侠游解开了多年来一直牵挂于心的疑问:父亲究竟是在哪里牺牲的,被葬在哪里?
看着这一叠党史研究资料,以及照片里修饰一新的潘心元烈士墓,潘侠游热泪纵横,握着张米升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原来,潘心元牺牲后,有关上报材料将“九眼江”这一地名漏写了一个“眼”字,写成“九江”,致使其家属60多年辗转江西等地,但都没有找到潘心元牺牲和安葬的准确地点。
张米升告诉记者,1994年4月,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认定,苔山村那座不显眼的土坟里,安葬的正是一直在寻找的潘心元烈士。听到这个消息,他和这些年来参与守护烈士墓的村民,激动不已。
“之后,苔山村村民主动凑了3万元钱,在原墓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烈士墓。当地两家企业还主动出资,在烈士墓两侧各修了一座凉亭,种上松柏。”张米升说。
1995年清明节,潘侠游和他的妹妹带着他们的母亲——103岁的烈士遗孀周坤元的嘱托,带着几十年来对父亲的思念,赶到玉环,在烈士墓前久久不愿离开。之后,每年的清明节,潘心元的后人都要赶来玉环祭扫。
潘心元烈士,长眠在苔山村这一方小小的山包上。
每年清明,玉环当地的机关、学校、企业,都要组织人员来苔山村祭扫烈士墓。每年正月十五,苔山村和附近村落的村民,都要以传统而朴素的方式,向烈士墓敬献纸灯。
1997年,潘心元烈士墓被公布为玉环市(当时为玉环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该烈士墓被公布为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6年6月,苔山村再次集资30多万元,对潘心元烈士墓的主墓、绿化带、路面、墙体景观带等,进行统一修缮。
近年,经清港镇政府讨论、审批,选址于烈士墓之侧、斥资百万元的潘心元烈士纪念馆开始动工了。张米升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苔山村的最高处安葬着一位革命烈士,他叫潘心元。他有恩于我们,我们不能忘记他。”
这番回答,潘侠游在1995年初访苔山村时,也曾听到。
当时,潘侠游询问一些苔山村村民,他们与父亲素未谋面,就因为长辈强调要保护好“潘先生的墓”接替守护着这里,“为什么花这么多钱,修我父亲的墓”?
村民们回答:“为了记住历史,发扬传统,教育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