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黄保才

翻簧竹雕,与黄岩分不开,就像石雕之于青田,木雕之于东阳。此为浙江“三雕”,闻名于世。

罗启松的大名,与翻簧竹雕联系在一起,早已如雷贯耳。去年“上海台州周”,文旅板块,偶遇这位小个子大师——一副谦然模样,满头白发,宽边眼镜中,透出艺术家独有的炯炯目光,拙手相握,如刻刀般硬。他85岁了,大抵是整个“台州周”,最年长的参展者。这,令人肃然起敬。

参展是为了推介。老人躬身亲为,虽有儿子罗文弛陪着,也足见其对翻簧竹雕情缘之深,更见其对这一民间艺术后继乏人的焦灼。从16岁学画开始,他从艺已近70年;从22岁进翻簧厂当学徒算起,他手握刻刀也已60多年。他因兴趣学画,因画技突出,机缘巧合,进入翻簧竹雕领地,从此沉浸一辈子。罗启松的人生,是真正的艺术人生。

竹雕,众所周知;翻簧,听着陌生,属于小众工艺。完成一件翻簧竹雕作品,工序有劈簧、造型、雕刻、美观处理等,仅“劈簧”一道,包括伐竹、去节去青、刨匀、开缝、蒸煮、压平、晾干等步骤,最终只留厚度仅0.5毫米竹簧面,用来雕刻。其流程繁复,非一般书画或其他雕刻艺术可比。翻簧竹雕,绝非雕虫小技,而是“高难度”综合性艺术,画功、雕功必须兼具,还要有艺术灵感、文学修养,如此不一而足。

罗启松成为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于他对翻簧竹雕艺术,融入骨髓的热爱、穷其一生的坚守;在于他对翻簧竹雕工艺创新与发展的贡献,在于他不满足现状、不停步学习,不断提升自我。除了雕刻、画画出神入化,罗启松的诗作,也令人击节称赏:“老夫忙碌亦痴狂,无枕通宵睡板床。早起爬山练筋骨,持刀代笔制翻簧。植根绘画代耕作,得心应手喜非常。多亏视手相呼应,栩栩如生入殿堂。”他身为当代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实至名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相对匮乏,黄岩翻簧竹雕作品,工厂化生产,偏重实用性,茶叶盒、相框、印章盒……用来点缀日常生活,满足人们对美的向往。年轻的罗启松,聪敏好学,善于钻研,他的最大创新,就是将国画手法与竹雕技术完美融合,极大地张扬了翻簧竹雕的艺术价值。

——别人用铅笔打底稿,他画功了得,用毛笔打样,将山水泼墨、人物形象都“搬”上竹面。

——他兼收并蓄,将玉雕、牙雕、贝雕等各类艺术,融于竹雕,创造出多种雕镂手法,极大地拓展了翻簧竹雕创作的艺术空间。

——他大胆探索,将历代名画“移植”到翻簧制品上,竟也蔚为大观。

——他勇于突破,超越前人,将造型技艺与雕刻技艺完美结合,曾用竹子制成三十六个面,拼接成一个花瓶,艺术性与实用性俱佳。

少有人知的是,罗氏翻簧竹雕极品,完成周期有多长。一个凤耳花瓶,从制坯到成品,花了20多年。那是缘于他对竹子秉性的了然于胸,经过多年竹黄表面氧化,从原先淡黄变成琥珀色,这样的艺术花瓶,更显隽永。

创新无价,艺术永恒。罗启松孜孜不倦的探寻,换来无数精品佳作,在全国性乃至海外展会上获得大奖,或被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更重要的是,翻簧竹雕的艺术手法,经由他的努力,得以最大程度地丰富,由此他也成为当代翻簧竹雕技艺集大成者。

罗启松对艺术传承与创新,完全持开明、开放态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消费观念更新,欣赏水平提高。他顺时应势,思想解放,主张翻簧竹雕个性化定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艺术与实用结合;他还主张用现代科技手段譬如激光雕刻,与传统工艺结合,易学省工节本,提升产品数量和质量,让翻簧重新进入寻常百姓家;他最操心的是,黄岩翻簧竹雕陷入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学习继承的窘境。因此,他以退而不休的方式,大声疾呼,保护传承弘扬这一“地方名片级”的传统工艺。

事实上,艺术家没有退休之说,罗启松翻簧竹雕工作室,自他退休后建起,至今刀笔勤耕,有竹相伴。“山峦有竹,山翠;水畔有竹,水秀;人心有竹,则有正直谦逊、质朴纯真的君子之气”,这是作为艺术家的罗启松,在艺品与人格上的终极追求。

2021-03-2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7938.html 1 3 艺术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