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王佳丽/文 本报记者杨 辉/摄
一大早,77岁的徐阿婆拎着大米和干货,乘船回到了大青岛。
去年开始,从大青岛到小青村码头,每天往返轮渡班次增加到10个,方便岛上的居民和游客出入。
下了船,朝坡上走去,眼前是一幢幢红白相间的崭新楼房。徐阿婆的家,就在其中的一间。
海岛之韵
在当地人口中,大青岛,其实也是一个村,大青村。
2011年,大青村开始新村建设。村民住房全部按照小康型住宅标准建设,共建成19幢142间。徐阿婆住在临近海边的第一排。对于她来说,入住新房的滋味,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便足够了。
这个“好”,不仅因为住进新房,穿行在规划有序的楼房之间,还会发现多个惊喜——墙上,精心描绘了海底世界图案;道路两旁的空地上,移栽了草坪和各式树木;还有统一安装的路灯、木制长廊前的休闲健身区……沿着坡路往上走,茶花、油菜花、豌豆花,在春光里竞相开放。
为了打造宜居宜养的美好家园,村里还陆续修建了中式凉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并对文化礼堂等场地进行修缮。
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大青村的村容村貌,越来越“靓”。
沿着村路继续往里走,在大青岛的东面,仍保留着依海而建、错落有致的石屋老村。“新村建设后,我们没有把老房子拆掉。这些老房子不仅有村民的记忆,也是我们大青岛的特色。”大青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叶哲兵介绍。
除了石屋,岛上还保留了上个世纪修建的灯塔、碉楼等。恬静的海岛田园风情与热烈的红色革命印记,赋予这个面积不足0.8平方公里的海岛一种独特气质。
2013年,大青村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一般村。
红色旅游
“纪念碑的外观是船帆形状,因为当年海上游击队乘坐帆船进出。碑的底部是青石块,象征海上的波浪,也象征着大青岛的百姓。”讲起乐清湾海上游击根据地纪念碑的建成故事,赵林飚的记忆仿佛一下子回到过去,“走向纪念碑的台阶共有50级,是为了纪念海上大队成立50周年设计的。”纪念碑落成于1995年,赵林飚是纪念碑筹建工作的参与者之一。
作为大青村人,赵林飚拥有许多“独家记忆”。他的父亲赵加才,1946年入党,是根据地第一个发展的党员,担任地下情报交通员。他从父亲口中听到许多当年在大青岛发生的革命故事,他自己在大青岛的发展中也留下了故事。
乐清湾海上游击根据地纪念馆的所在地,曾经是一所学校,赵林飚曾在这里教书。1997年,学校被改建成纪念馆。2013年,因纪念馆成D级危房,玉环市(当时为玉环县)海山乡政府决定对纪念馆进行改建。至2019年6月,纪念馆改建完成,重新开馆。
“我从事讲解工作已经半年。”杨林会是这个纪念馆的讲解员。这一身份,让杨林会对这里的光辉历史更有感触,“老一辈人说,我们村是红色村,他们还有很多大青岛渔民帮助游击队的故事。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故事讲给现在的人听。真实的历史,足够鼓舞人心。”
从乐清湾海上游击根据地纪念碑、纪念馆,到海上游击大队驻地陈家老屋、阮禾秀受刑地西跳碉楼,再到村口的浮雕,以及沿路墙上一幅幅描绘海上大队革命征程的连环画……大青村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底色,一一彰显。近年来,大青村也在不断整合岛上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故事,走“美丽乡村+红色旅游”发展新道路。
“让来大青岛的人,重走‘红色足迹’,聆听好革命故事,传承好革命精神。”海山乡党委书记陈仁法说。
探索新路
红色旅游,给大青村的发展带来新思路,也给村民带来了在家门口增收的机会。
杨金国就在自家一楼开了餐饮店。平日里,他坐船出岛打工。如果有人打电话预约订餐,他会提前准备好食材,回岛上做服务员,他的媳妇是店里的掌勺大厨。
3月22日,在岛上另一家餐饮店,4个来自清港镇的游客正围坐在餐桌前,等待就餐。这家店的老板也姓杨,去年开始营业,他一边煎着荷包蛋一边回答:“就想试一试,餐饮能不能做得起来。”
目前,来岛游客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来此参观学习、开展党组织活动的,另一个是来此参加户外拓展活动。另外,也有少数的“慕名而来”者。对于两个杨老板来说,做餐饮只能算一份“兼职”,收入远远达不到满足生活所需。
“周末和特殊节日,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的人更多一些。”叶哲兵说。但是,大部分人在参观结束后便启程离开大青岛,无法产生消费为当地带来更多收益。“与台州其他红色基地相比,大青岛是岛屿,交通不便,这是目前发展最大的难题。”
往返大青岛和小青岛的渡轮,仅1艘,每次载客量34人,一个来回需要40分钟左右。
如何让游客既能“走进来”,更能“留下来”?大青村试图通过多种渠道寻求突破,“我们在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比如和体育用品公司洽谈,由大青岛提供场地和服务,由公司策划活动、召集人员,在岛上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实现双赢。”叶哲兵说。
但这一切,还未进入实施阶段。
这个海岛村落憧憬着,未来,硬件设施和服务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知名度继续扩大,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