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妮婷
“这里环境很好,一天只要100多元,有时间可以过来体验下!”正打着电话的是胡飞飞,宁波人,每个月她总要来黄岩区沙埠镇的太湖山庄住上几天,是沙埠镇的“铁粉”。如今,像她这样来自上海、宁波等地的游客在沙埠越来越多。
近年来,沙埠镇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各类生产要素,推动旅游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慢生活”休闲小镇建设新发展。
如今,村民成了供给生态产品的市场主体,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促进了乡贤“寻根”回流,带来了“资本返乡”。“两山”双向转换通道被不断畅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沙埠落地生花。
文旅融合 慢城腾飞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符号,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龙泉青瓷远近闻名,沙埠青瓷却鲜为人知。”青瓷文化展览馆负责人谢振威颇为感慨。
台州陶瓷业自古发达,沙埠窑最为鼎盛,只是经历史变迁,沙埠青瓷渐渐没落。2018年,谢振威回到沙埠,接手了这家展览馆,上千件各式各样的青瓷,釉色滋润光泽,或翠青或青中泛黄,独具特色。
如今,随着外地游客的涌入,到这里体验青瓷制作的人越来越多,触摸沙埠青瓷的辉煌历史。
与青瓷文化相同,念四横古村落、时光老街、岐田寨遗址、温黄古道等历史资源在沙埠镇如蒙尘明珠,随着沙埠镇美丽城镇建设的不断打造,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正逐渐展露光芒。
近年来,沙埠镇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以慢城为定位,以青瓷小镇为风貌,围绕文旅特色型省级样板美丽城镇创建,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文旅、农旅等方面融合发展。
如今,沙埠干部跑起来,项目动起来。外来游客多了起来,百姓的腰包也鼓了起来。一个能体现山水文化特色和旅游休闲功能的“慢城小镇”,正逐步从规划变成现实。
农旅融合 联动发展
“阿婆,我来帮客人买两斤干姜片。”上午8点,太湖山庄总经理俞云兴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吕白杨村村民杨贞菊的家门口。
杨贞菊与生姜打了二三十年交道,洗净、切片、黄酒煮制、晒干……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她做的干姜片,在当地名气不小。“以前来买干姜片的基本上都是本地人,现在不少外地游客也来买。”
拿了干姜片,俞云兴又马不停蹄赶往新店街,那儿有沙埠的特色美食——豆腐干。
还未到店,豆腐干的香味已经远远飘来。朱记正宗沙埠豆腐干店里,60多岁的阿婆正忙活。为了让客人尝上这一口正宗的沙埠豆腐干,俞云兴成了店里的常客。
奔走在沙埠的“老店”里,俞云兴成了当地特产的“代言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如今山庄里游客多了,我们也得让更多人记住沙埠味道,爱上沙埠味儿。”
沙埠农副产品原有的销售渠道比较狭窄,现在通过太湖山庄,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客户群扩大了,销售渠道更广了。
“现在不少返程的游客都会特地到农贸市场,带点纯正的沙埠风味儿回家。”俞云兴说。
同时,依靠着太湖山庄高人气的东风,周边不少农家庭院变成了“农家乐园”和旅店,真正实现空气变人气、叶子变票子,农民钱包鼓了,日子也好了。
乡贤“寻根” 迎来远客
上午7点的沙埠,老铺子早已开张,上海、宁波等地游客享用着当地特色早餐;青瓷文化展览馆里,青瓷制作师傅正揉着泥团,开始一天的工作……
“现在我的客户群体里,上海、宁波来的占八成左右。”太湖度假山庄董事长李宗铭说。
来自宁波、上海的“铁粉”众多,除了山庄本身优越的环境外,还得益于经营者的“自带流量”。
“在上海做了多年生意,认识的朋友很多。”俞云兴说,家乡山水秀丽,有着大城市没有的风韵,发展旅游,大有可为。2019年,他带着对家乡振兴的殷切希望,义无反顾回到沙埠。
花语堂的女主人徐智莲是当地有名的乡贤,7年前,她售出了上海房产,用资金办起了民宿。她说,她也是“寻根”而来。
游子、乡贤携“流量”返乡,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唤醒了沙埠“沉睡的资本”。
“近年来,随着地区协同发展的提质,沙埠的旅游资源有了更大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沙埠的半数以上游客来自上海、宁波等地。”沙埠镇党委书记熊伟说,“目前我们正积极推动‘慢生活’休闲小镇建设新发展,将慢城建设融入到‘永宁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