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胤:修补人生

锔瓷既是修物,也是修心。他总是提醒自己,修补瓷器,也就是在修补他人生活,将心比心,唯有用心。

修复的茶碗盖

修补的瞬间

巧思的源泉

锔瓷的工具

魏胤说,锔瓷是雪中送炭的技艺,但更要锦上添花。▼

本报记者陶子骞/文 李洲洋/摄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中医行当里的名句,锔瓷匠人魏胤却将之视为座右铭,置于案边。

锔是指用锔子连接破裂的陶瓷器。谚语“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就是来源于这门传统技艺。旧时人家的锅碗瓢盆,但凡陶瓷的,一旦损坏,会请走街串巷的锔瓷匠人到家修复。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瓷的场景。

时至今日,街头有此手艺的人已无迹可寻,锔瓷逐渐冷门。

年过半百的魏胤,身处黄岩城南一隅,家中不到20平方米的车库,就是他的工作间。6年前,他走进这方小天地,开始他的修补人生。如今,他早已名声在外,圈内赠其雅号“锔座”。

他说,锔瓷既是修物,也是修心。

闻道:半路出家

魏胤与锔瓷的相遇,颇有些久别重逢之感。

从小喜欢动手捣鼓的他,对于锔瓷最早的记忆,还是幼时锢炉匠到家中补缸。看着大人对残缺瓷缸敲打折腾,最后恢复形状,只是多出一道无伤大雅的奇异“伤痕”,这给魏胤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他才知道,那是锔瓷中的“粗活”,主要应用于民间较为粗糙的生活用品,而一些更精致的瓷器,则需要“细活”的技艺。

多年后,魏胤能修家电家具,亦能水电维护,甚至发明过一个拿到专利的聚能集热炒锅,成了朋友圈里的手工“大神”,却从未碰过锔瓷。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朋友的紫砂壶摔破,抱着“试一试”的念头,送到了他手中。

“在那时的我看来,这是难度很高的事情。瓷器浑然一体,破损一角如人断指,我没有信心修好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魏胤如是说。

既然没有信心,只能先搁置一旁。过两天再看一眼,思考一二,依然无从下手,留下几分心痒。

或许还要归功于人到中年的索然无味。家长里短,诸事琐碎,加上那一阵女儿课业忙,原本就日渐了无意趣的魏胤,在家甚至连电视都不能再看。

终于有一天,与破损茶壶相顾无言的魏胤下定决心——时隔近40年,或许真的可以“试一试”,捡起幼时记忆中的那个技艺——修好它。

但推开锔瓷技艺的大门,魏胤才知道,这活对自己来说并不像日常修理家电般简单。尤其是“细活”的工序更为繁琐,技巧更为复杂,锔瓷匠人多有传承,还有派别之分,不是随便就能学到。

越了解,老魏越着迷于这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许下“雄心壮志”的他再不肯轻易放弃,毅然北上学艺。在这个年纪,要入这样一个行当,身边的朋友大多不置可否,直到后来,有人说出真实想法,“我们以为你疯了,怎么可能学成啊”!

如今,魏“锔座”坐在堆满工具和瓷器的工作间,听着朋友夸张的表述,正凝神静气为杯口银边抛光的他一笑置之,手中锉刀稳定而灵巧,动作行云流水,六角瓷杯的包口处渐显圆融,哪里还有半分昔日的忐忑。他已修补了800多件瓷器。

平日里不可说的离乡过往里,是一次次求艺时碰的壁和失望而归,而这一切换来日后撞破南墙的博采众长。

入道:修补生活

第一次见到魏胤的锔瓷作品,修补前是一个上有莲藕图案的紫砂壶,碎成三块。

客人找上门,要修的瓷器,这类茶壶器物最多,最寻常,却也不好修。壶虽一样,破损情形却是千奇百怪。有壶体分家的,有只缺一角的,也有壶嘴、壶钮刚刚断掉一截的。茶器的款式花样也不尽相同,其中寓意多有讲究,不能随便更改。

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锔瓷匠人修补的方法。譬如缺口处若用錾花增添新图案,内容能否与器物原本主题呼应,锔钉附着的位置是否美观,都要在动手前确定方案。

以锔钉缝补碎成三块的紫砂壶,对魏“锔座”而言,并非难事。难的还是壶身上的两处大缺口,该用何种纹饰与莲藕配对。一处缺口位置偏下,以荷叶遮羞,倒也相得益彰,另一处缺口偏上,若是不怕沦为平常意境,自是理所当然地用荷花样式较为保险。但魏胤偏偏就属于在这种地方死磕的匠人,不免又思索到深夜。

最后,第三个缺口的图案选择了一只螃蟹,即为“荷蟹”,取意“和谐”。

在魏胤看来,彻夜难眠、反复推敲后的些许“不寻常”,是那些“寻常”破损器物“起死回生”的灵魂所在。而绞尽脑汁改良创新的种种技法,反倒成了完成巧思的辅助之物。

除此之外,魏“锔座”犹有“怪癖”。人家送来破损瓷器,他几乎不接急活,往往要将瓷器放上几日,不时观赏把玩。他说他是与这些器物“培养感情”,如此下手之时才能我见犹怜,不至随意。

“即便那些器物再寻常,对于物主而言,每每有着特殊的意义。”魏胤这般解释,“锔瓷是雪中送炭的技艺,但更要锦上添花。”

随着声名愈盛,寻其修补瓷器的客人不再仅限于台州一市,而是遍布全国。修的瓷器多了,魏胤听了不少人与器物间的故事。其中,有大叔碎了陪伴自己十多年的小酒盅,宁可花上十数倍的价钱也要修补回来;有留学归来的姑娘破了陪伴自己在异国数年的廉价马克杯,一定要修补回来;有怀念长辈情谊的男子,摔了初涉茶道时长辈送的茶壶,怎么也要修补回来……许多时候,修一件瓷器,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器物,而是一段人情冷暖。

魏胤说,人很奇怪,喜欢寄情于物。瓷器价值或有高低,而情谊大抵珍贵,因而他总是提醒自己,修补瓷器,其实也就是在修补他人生活。人到中年,见多世事,将心比心,唯有用心。

传道:守旧出新

锔瓷界有几大争议话题,激烈程度不亚于豆腐脑的咸甜战争,多年未分胜负。比如遵循传统的锔瓷匠坚持使用天然材料黏合接口,另一批较为激进的匠人则秉持与时俱进的观点,认为古时若有胶水,先辈亦会欣然用之。

某些方面,魏胤是个十足的守旧派。他坚持物理修复的方式,绝不使用化学胶水黏合,而是按照古法,以鸡蛋清混合石灰堵渗隙缝,因为这样绿色无毒,且不影响瓷器美感。

但假如你认为他是个严遵古训的锔瓷传人,怕是要大失所望。

走进魏胤的工作间,除了常用工具,剩下的一大半,足以让一位“名门正派”的锔瓷匠人大开眼界。制作纱窗的压轮略作改造后被用以按压包边,这样压出的包边不会起翘;受进口工具启发自制的锤子可更换锤头,用于锔瓷的金属小件塑形,操作时甚为顺手;随手剪下旧牛仔裤布条做成的沙袋,用来放置修补时的瓷器,简单的细节大大提升了稳定性……

一开始,为了寻求趁手的锔瓷工具,老魏四处搜购各式器械,奇形怪状的工具买了又扔,扔了又买。而随着他对锔瓷的感悟水涨船高,自行琢磨出来的工具越来越多。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这个野路子出身的锔瓷匠可“硬核”得很。

自制工具为技术进步打下了基础。凭借动手能力强、搞过发明的老底子,老魏又对传统锔瓷的一些技艺进行大胆优化和创新。在较有难度的茶壶盖钮修复上,他就别开生面地独创了直孔钮、侧孔钮、空心钮、桥钮、实心钮等一系列残损修复技法,提升了操作安全性,解决了锔瓷界由来已久的技术难点。

“锔瓷工艺小众,很少有什么工具是专门用来做锔瓷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对于锔瓷的传承发展,魏胤有着自己的思考,“锔瓷想要发扬光大,在吸收前人好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必须有适应时代的工艺革新,保持技术进步,绝不该停滞不前。”

除了自己造工具,魏胤对于交好的“同道中人”从不藏私,常常主动交流心得。

通过网络,魏胤结识了锔瓷界颇有名气的5位高手,6人一拍即合,建立了一个技术交流的微信群。众人戏称这个技术联盟为“中国科研锔”,一有空就在群里探讨技术话题,取得不少成果。

比如锔瓷常用纯锡为材料,而纯锡在加热之后流动性很强,不易控制。6人不断研究和实践,研发出一种全新配方的锡合金,可控性大大提高。这种锡合金也被业内称为“听话的锡”,大受锔瓷匠人们欢迎。

近年来,慕名前来学艺的锔瓷爱好者络绎不绝,魏“锔座”的座下弟子来自五湖四海, 有普通白领,也有企业老板,甚至不乏大学教授,而他无不倾囊相授。

“锔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老祖宗的绝学应该传下去。”在魏胤的身上,已有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

手 记

采访魏“锔座”时,恰逢在加拿大博物馆就职的策展师张东前来拜访。谈及锔瓷这一技艺,张东介绍,西方社会对瓷器的保护是预防式的,当年中国的瓷器传至国外,外国人会在上面按上某种特殊的保护结构,但要是真的摔碎了,也只有中国人会将其修补完好,继续使用。这是文化的不同。

中国人讲圆满。小说故事要有大团圆结局,瓷器破了要修复回来,真碎得彻底了,还得喊上几句“碎碎平安”,这背后是一种惜物惜福的文化基因。

可中国人也讲经世致用。喝茶的紫砂壶即便易碎,还是要拿来喝茶,哪怕破了修好后依然要拿来喝茶,就算感情特殊,许多人也不会束之高阁。

这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但在锔瓷这一技艺上完美融合。从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中国人性格里的固执,也可称之为一种韧性。

往大了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不绝,又何尝不是一直走在追求完满和实用的道路上,跋涉不止。

魏胤讲,锔瓷是活在传统里的技艺。以前的人和事,大多不舍不弃,就算坏了,缝缝补补,救回来,还是可以很好地相处下去。今天很多人好像都不兴这一套了。

“ 现在都说可持续性发展,还是要注意环保啊。”魏胤开着玩笑。

我深以为然。

2021-03-3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8760.html 1 3 魏胤:修补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