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思思 张 荣 本报通讯员陈盼希
“每个世界,都有大师。”在塔罗斯控股有限公司,这是所有员工的共同信仰。
“塔罗斯”位于玉环沙门滨港工业城,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细分领域的“世界大师”,用了19年,实现从贴牌代加工水暖阀门到自主研发桶装啤酒分发设备的华丽转身,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
“现在获得的一切,是创业刚起步时的我想都不敢想的,做好‘塔罗斯’,就是我这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塔罗斯”董事长邱迪清说。
一次关键的转型 抢占空白跨入细分领域
“塔罗斯”的前身,是玉环和成铜业有限公司,1997年成立。
那年,邱迪清花3000元买下5台仪表车床,在自家地下室办起加工厂,专做阀门、水龙头、电子插接件等产品代加工。
“就是做贴牌,赚点加工费。那时,只要有活干,养得住工人就啥都做。”邱迪清说。
就在生产规模越做越大、邱迪清感到“沾沾自喜”时,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犹如一记巴掌狠狠地打醒了他。
“那年9月底,我们原材料采购价每吨4万多元,仓库里囤着近200吨,到10月中旬就猛跌至每吨1万多元,而客户却纷纷违约、退单,去寻找低价合作商,我们只能对着手头上‘跑掉’的千万元订单唉声叹气。”当时的被动局面,邱迪清至今记忆犹新。
这一刻,邱迪清猛然意识到,没有自主研发的产品,订单话语权永远在别人手上。邱迪清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转型,“塔罗斯”就此面市。
在寻求发展新路中,“塔罗斯”锁定研发、生产桶装啤酒分发设备,迈出了转型的关键一步。“这是一个细分市场,当时国内几乎一片空白,我们就从啤酒分配器、龙头等产品做起,供应给国内外酒吧、酒厂等。”邱迪清说。
随后几年,邱迪清彻底舍弃原有产业,开启桶装啤酒分发设备“世界大师”的锻造之路。
一只“酒桶”的革新 自研自造自定标准掌握话语权
每年总销售额的8.5%,用于产品研发,是邱迪清给自己定的规矩。
踏入桶装啤酒分发设备领域后,“塔罗斯”便启动核心产品研发,面向全球“招兵买马”,招揽高端人才,组建研发团队。短短几年,向全球市场成功投放减压阀、酒塔、酒矛、啤酒机等。
让邱迪清最乐于称道的“得意之作”,是自主研发的新型啤酒桶——“太空桶”,目前订单量占到“塔罗斯”总订单量近50%。
“‘太空桶’的研发,我们用了3年,更新换代5次,花费3000多万元。但它是一个颠覆性的发明创造,把‘塔罗斯’带上了发展的赛车道。”邱迪清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市面上普通的啤酒桶为不锈钢结构,重量重成本高。而“塔罗斯”的“太空桶”,重量是普通桶的1/10,成本只要普通桶的1/7,且啤酒口感保存更胜一筹。“太空桶”一经推出,就敲开了英国、美国、德国及国内“雪花”“燕京”等啤酒巨头的合作大门。
“‘太空桶’是我们提出的一个创新概念,从无到有。从它的名字,到制作它的设备、模具以及行业标准,都是我们自己打造。”邱迪清说。
好的产品问世都要经历“阵痛”。邱迪清清楚地记得,为研发“太空桶”的生产、实验和检测设备,他们废弃的模具就达200多套,损耗原料200多吨……一次次革新,5条生产流水线研发成功,颠覆了传统啤酒桶的销售模式。
得益于“太空桶”的问世,“塔罗斯”被认定为浙江省省级企业研究院,还参与了“浙江制造”标准1377-2019《啤酒(饮料)在制冷机》的制定,并获得“浙江出口名牌”称号。
一场突袭的疫情 国内国外市场齐头并进
在“塔罗斯”展厅,成排的啤酒龙头、酒柱、啤酒机,按研发先后分类摆放,构成“塔罗斯”发展史。
“这些产品更新迭代好几轮了,它们跟着我走南闯北,打入国际市场、开辟国内市场。”在一套家用啤酒机前,邱迪清慢下脚步说,“这是我们新研发的‘爆款’,也是打开国内市场的‘金钥匙’之一。”
家用啤酒机的研发源于一次市场调研。邱迪清发现,国内普通家庭或中端的大排档、小炒店,很难看到生啤、鲜啤的身影,这跟啤酒分发设备使用复杂、价格高有很大关系。
“我们何不做一些集成化的打酒设备呢,利用‘太空桶’的轻便性,做智能化家用啤酒机及速递包装,实现生啤打包、外卖及各应用场景下的‘使用自由’。”邱迪清说。于是,“塔罗斯”推出以“太空桶”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研发了5款全新的小型化、集成化打酒设备。
创新带来新的增长点。去年疫情期间,凭借5款新品,“塔罗斯”斩获了“雪花”“燕京”“百威”等多个国内啤酒巨头的大订单,并开拓了40%的国内市场。
目前,“塔罗斯”的订单已排到6月底,预计今年产值将增长近50%。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我们将原本80%产品依赖于出口的局面,扭转为国内国外市场齐头并进。”邱迪清说,从尝到自主创新带来的“甜头”那刻起,他们就再也停不下来,因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塔罗斯”走得更远,成为“世界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