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妮婷 林学富 朱小兵
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引领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2016年5月,临海市涌泉镇成立全省首家农合联党组织,共68名党员,9个党支部。尔后,农合联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台州纷纷冒出头。
“党组织的建立,使农合联有了‘主心骨’,既可为其把好发展‘方向盘’,又能组织党员服务‘三农’,乡村发展更有活力了。”临海市涌泉镇农合联负责人朱灵飞说。
如今,在台州,由各级农合联党组织牵头打造的“红色家园”“红色智慧”“红色信贷”“红色代办”等助农惠农平台,为乡村振兴打造了新的“红色引擎”。
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迸发出农合联“三位一体”改革最强音!
强化政治引领 把好“方向盘”
党委委员结对联系清单、党章制度、组织体系树型图……走进温岭市石桥头镇农合联,“红色元素”随处可见。
近年来,石桥头镇农合联组建涵盖供电、农商、粮食、律师事务所等十多个基层党组织的党建联盟,全域覆盖851名农村党员、9000多户农户。
“党组织的作用就是要强化政治引领,为农合联组织把好政治方向,为农合联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农合联党组织就是会员的领航员。”石桥头镇农合联理事长、党支部副书记杨福友介绍。
党旗插在农合联,红色力量不断激荡,广大农合联对“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有了极为坚定的回答——初心即为农服务,使命即是合作发展。
问题有了答案,农合联的发展也就有了方向:农合联是搞经济的,更是搞服务的,推进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
在天台,农家乐产业农合联临时党支部开展以“党建+”为纽带的系列“红色行动”,党员上门传帮带等活动已开展多年;在临海,涌泉镇农合联牵头成立了由农林、农办等7个部门36名专家组成的党员农技服务队……
如今,在台州,各类党建示范平台、党群服务平台、党建联盟平台纷纷落地生根。截至2020年,我市建立农合联党组织34个、党支部34个,联结了997名党员,党组织建设逐步融入农合联治理和为农服务全过程。
这场起于4年前的“党建+农合联”热潮,声势越发浩大,在各地翻涌出耀眼的浪花,党的全面领导在新兴组织中的基础越来越稳固。
为农户探路 当起“定心丸”
在路桥,只要谈及“种粮大户”,就会提起王耀勇。
王耀勇是蓬街镇全国种粮大户,也是一名中共党员,引种富硒水稻成功后,他无私传授经验和技术,带动周边百余户农户增收。 (下转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
路桥党员种植示范户杨礼池,率先开始种植大棚蔬菜,引入先进技术和品种,并向周边农户普及大棚种植技术,吸引带动周边数百农户种植,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共同致富。
像王耀勇、杨礼池一样,党员先试先行,为农户探市场,控风险,已经成为台州广大农合联党员的一种自觉行为。
近年来,台州各农合联党组织,按照党建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推行“党建带社建、党员带社员”工作法,在农民专业合作服务、农村综合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
“适合本地的品种再推广,市场欢迎的产品再扩面,可靠可行的经验再传授”的工作体系,让农户们少走弯路,增加增收保障。同时,为更好帮助农户控制生产风险,党员们还当起了“领路人”。
在临海,台联九生猪产业农合联围绕生猪产业发展,成立跨区域生猪产业农合联党建联盟,发挥党员力量,为会员单位进行指导服务。
“我们选聘1名责任心强的先锋党员作为领头人,邀请5名业务经验丰富的先锋党员作为产业指导员,带领23名农合联党员为会员提供养殖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台联九生猪产业农合联负责人林春法说。
有了党员作为“领路人”,台州农民的发展之路,走得更稳当了。
下好“一盘棋” 合作享共赢
每年临海蜜橘生长后期,省、市各级专家都会来到涌泉、永丰种植基地,深入山头、田间开展技术指导。
近年来,临海市积极推行以“党籍在村,党员在农”为主题的“党建兴农十法”,通过众筹造血、红色信贷、双带惠民、协作帮扶等机制,积极将农户与专家相对接,使优质资源不断下沉,农户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农合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也是推进“三农”治理体系改革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台州各类农合联党组织,通过创新机制,激发红色引擎,曾经仅凭农户一己之力无法汇聚的资源,在农合联以“党建”为抓手大力整合下,已成为农户们触手可及之物。
玉环市文旦产业农合联,扛起党建大旗,增强农户组织化程度,将农户和大型市场、超市联结起来,党员带头,积极推广电商等网络销售系统,积极组织农合联会员参加南京、上海农博会等,扩展产销对接新渠道。如今,在玉环,纵横交错的文旦销售网络正逐步形成。
通过各类农合联党组织的上下联动、横向联络、深度联盟,党员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更是带动了各类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优化、流动、合作,让农合联的活力更足了。
“台联九党组织充分发挥网络和资源优势,创新农合联党建‘协作帮扶法’,以‘传带帮’形式积极搭建与吉林通化、云南梁河等地的对口合作和扶贫协作平台。”林春法说,期间,涌现出了一批“红色扶贫先锋”,一家合作社就能为当地解决近百人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