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日读书

鞠贵芹

最近,熟人间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你打了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彼此会心一笑。这是“我们一起苗苗苗”的默契。

今年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如果谁有意识地问一句“今天你读书了吗”,一定会被别人当作“书呆子”。

“读书日”谈读书,可谓正当其时。但这个话题,一般不在亲友之间聊,也不在左邻右舍之间聊,最适合书友之间聊。逢人便谈读书,还缺少点社会氛围。

网上资料称,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一年阅读纸质书4.7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人均一年电子书阅读量3.29本,高于2019年的2.84本。另有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接触时间达100.75分钟。

当然,纸质书的阅读量,不能反映一个人全面的阅读情况。毕竟还有电子书、有声书等,除了读,听也是一种阅读。

2020年听书用户同比增长22.23%,有声阅读内容同比增长63.56%,2021年第一季度人均听书数量7.4本,同比增长32.14%。

相比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有声读物的阅读量还是高的。但总量不容乐观,毕竟人均全年阅读量也不过10多本。

平日里,身为家长的人们,都强调读书,对象是家里的孩子。谁都重视孩子的教育,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不愿孩子输在中途、输在终点,所以心甘情愿购买必读书目,哪怕孩子不愿看,也是一定要买的。

但是,家长读书吗?笔者不敢断言。以小范围的调查来看,很多家长是不读书的。他们平日很忙,回家已经很累了,加上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哪有时间读书啊。笔者很能理解家长们的不易。

读书日到来时,孩子们很忙碌,他们读书、交流体会、开展图书漂流。家长们呢,除了帮助做点后勤工作,大多不会有意识地带着孩子读一本书。

所以,读书日,孩子们的读和家长们的不读形成对比。同时,成年人的读书总量少,与用手机时间长形成对比。这是矛盾吗?

有一次,邻居的孩子来笔者家里玩,聊天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卓越的人。笔者相信,孩子没有说谎。“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卓越的人”,这句话,家长们听了肯定很感动,并决心为孩子做点什么。

如果读书可以帮助孩子成为卓越的人,那么,家长们愿意拿点时间,每天陪孩子读会儿书吗?每天读书,现实吗?

我们有必要明确,书的形式是多样的。“读书”不一定非要纸质书,电子书也行,有声书也行。不一定非要读,听也行。做饭择菜洗菜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都可以听书,甚至洗衣服的时候也可以听,网上免费和收费的资源都不少。

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读书,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多读书总是有益的。荒芜的园子长满杂草,丰盈的灵魂却充满智慧。有意识地读些书,坚持每天读一点,时间久了,心灵的园子会开出花朵。

读书可以是毫无功利目的的,正如无意间仰头看天空飘过的白云。如果这白云能让人心旷神怡,产生了愉悦的功效,那又何尝不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教育的一种。假如一定不要把家长每日读书看成教育,那么我们借用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来形容阅读时知识触连带来的惊喜和满足,不也是恰当的吗?

琅琅书声,不只是娃的专利。盈盈书香,是我们对阅读的期待。读书日,每年只有一天。日读书,则是天天读书,人人读书,家家读书。

当大家把目光从“读书日”移开,我们更愿日常的每一天,都有书相伴。

2021-04-26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1206.html 1 3 读书日,日读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