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王康艺
我最初是在《椒江市志》和《中国共产党椒江历史大事记》两本书上,知道有“徐德”这个人。因为他在海门解放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担任过区长,在椒江的历史上可谓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原来徐德是化名
据《中国共产党椒江历史大事记》载,徐德是在1947年8月被台属工委下面的椒路工委负责人应为民重新发展为共产党员的。第二年12月,根据台属工委决定,椒路工委改为椒南工委,负责海门、路桥、温岭等地党的工作。郏国森任书记兼组织委员,徐德任副书记兼宣传和民运工作。此后椒南工委积极开展活动,有效地发展党组织,建立了3个下属区临时工委,有党员20多人;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台州支团,共有团员200多人;创办《浙东通讯》,发表新华社电讯、小评论、杂感等;发动各界捐款,筹集资金购买物资,支援游击战争;动员进步青年参军;还成功策动临海县长汪振国和黄岩县长朱焯起义,使临海、黄岩两县和平解放。
1949年6月25日,海门解放。7月,徐德被任命为中共浙江省海门直属区代区长。随之开展了政府层面的全面接管工作;组织工作队下乡,发动群众建立农村基层政权;实施减租、反霸斗争;还于同年10月,为支援部队解放舟山,成立海门各界支前委员会,徐德兼任主任委员;并在当地深入开展剿匪反特、社会各界生产互助以及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工作,为解放初期海门直属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直至1950年7月,时任中共海门区工委书记的陈振中和区长徐德同时调离海门。
不久前,因工作上的联系,与退休在家的、椒江区实验小学党支部原书记盛崇法先生谈起,他手头刚好有一批关于徐德同志的资料,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有一天下午,他主动找到了我的办公室,将一个装得鼓鼓囊囊的文件袋交给了我。里面有一本《徐德纪念文集》、一张摄于1950年的海门区政府全体工作人员欢迎62师指战员解放舟山胜利归来的合影照和一批手稿复印件。
在交谈中,我得知盛崇法先生为什么会拥有这些资料。原来徐德用的是化名,他真名叫盛君钤,又名盛钧健、盛恺等,与盛崇法都是椒江区(原海门镇)洪家灵济人;而且关系亲近,论辈分属堂兄弟。盛崇法与徐德的后人一直保持联系,这些资料都是徐德的女儿、现定居杭州的盛玖进提供的。徐德生有4个子女,长女盛云珊,二三子盛难生、盛解生和四女盛玖进。
《徐德纪念文集》是由中共椒江区委党史研究室于2015年根据徐德的小女儿盛玖进提供的资料编纂而成的。当时恰逢徐德同志诞辰100周年(徐德生于1915年4月23日),为缅怀他的功绩、继承他的精神而编印了这本书。全书主要分“徐德文章选”和“回忆徐德”两部分,收录了徐德生前自撰的《我的一生》、友人周承训撰写的《徐德传略》,以及徐德子女合写的《回忆父亲》等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延安
找到一生的事业
根据徐德自己的回忆,他出生于海门镇一个家境殷实的商业主家庭。父亲盛鉴明是洪家灵济人,在海门(今椒江)开绸布商店,店名万盛祥。徐德家中共有六兄弟一姊妹,他排行老五,所以后来曾化名为王伍。
他是受四哥盛君梅(曾化名盛知行、杨大才、泮阿四等)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盛君梅生于1907年,上世纪20年代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成为中共临海中心县委委员。后调宁波,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苏州陆军监狱。由父亲花钱,从无期徒刑最终判为7年徒刑。1935年底出狱,经上海地下党安排,回到海门老家,着手编译《华日大辞典》。1937年6月,他(此时化名刘汶)带着五弟徐德(此时化名刘成)和六弟盛君恒(此时化名刘锦),长途跋涉成功抵达延安,从此开启了三兄弟共同革命的道路。但可惜的是,后来盛君梅不幸在八路军津浦铁路前线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在回忆录里,徐德记述了早年发生的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一是上世纪30年代初,他在上海江湾立达学园读初中(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小学毕业),曾多次去苏州陆军监狱探望四哥。四哥要他到上海虹口公园附近的内山书店买书,因此,他得以“多次看到鲁迅先生在书店的书柜后面和内山先生在谈话”。二是他在上海江湾立达学园读初中期间,与高二的同乡人刘显启(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刘重)是好朋友,二人的感情称得上“笃好”。三是当三兄弟结伴到达延安时,共带去3000元“白票”(能买40两黄金)、四开本大的《中华邮政舆图》和一本日文的《支那分省地图》,全部交给中央组织部。据说,两本地图由组织部交通科的同志送给毛主席使用。
抵达延安后,徐德三兄弟被编入抗大15队。因抗大未开学,即转入陕北公学学习。徐德和四哥被编入社会科学队,六弟被编入自然科学队。由于抗战前方急需人才,原定6个月的学习计划缩短为2个星期结业。结业后,徐德留校,从事一般性的事务工作。
1938年4月,徐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成立军政干部队,被选为书记。月底,被中央组织部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方分局,再分配到冀热察边区。1939年秋,任龙(关)赤(城)工委委员。率领一个连的兵力,在长城内外龙赤的北山新区和明十三陵北的后七村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同年冬,组建平北工委,任工委书记。领导一个大队800多人的部队,成功开辟了平北游击区。至1941年初,调任涞(水)涿(县)县委副书记,又开辟了平汉(即京广北段铁路)路西平原新区,还打了数次胜仗。
1941年冬,徐德(此时化名王伍)潜回家乡海门从事革命工作,被海门国民党区党部以抓壮丁的名义抓走,后买通看守得以逃脱。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徐德一直在台州山区和温州一带游转。直到1944年,碰到地下党员阙秉光,才与党组织重新取得联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从温岭泽国迁回海门。于1947年8月,经当地党的领导人应为民的介绍,在海门重新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从次年12月开始,任椒南工委委员,化名“徐德”,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直至1949年6月初,被任命为黄岩县副县长。7月,又被任命为中共海门直属区代区长。
关于徐德后来的经历和遭遇,在周承训先生撰写的《徐德传略》中是这样介绍的:徐德于1950年10月(笔者注:在《中国共产党椒江历史大事记》中载为7月)调离海门,改任台州专署工商科长。1952年“三反运动”时,被关押了一年。1953年释放出来后,住招待所,听候处理,半年无结果。是年7月,调省商业厅工作。1965年,又调省医药公司工作。1971年,因受“文革”迫害,下放到缙云县医药公司工作。1978年5月退休。1980年10月,改为离休。1988年8月20日,因病于杭州逝世,享年73岁。
在闻讯徐德去世的噩耗后,椒江著名诗人赵连城先生挥毫写下了《哭徐德于钱塘》诗一首,以表深切的哀悼之情。“开元时节正逢君,旁午军书虎帐营。束发从戎图社稷,挥戈诛敌赴长征。卅年揽辔蹄声远,一世功名‘文火’烹。噩耗惊传郅治日,故乡父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