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31日,第34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是“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
198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一次会议上规定,每年4月7日为世界无烟日,次年即1988年起执行。这一天,世界各地既不吸烟也不售烟,并广泛宣传戒烟的意义。但从1989年开始,这一节日被改至5月31日,因为第二天就是国际六一儿童节,“希望下一代免受烟草危害”。
这是一个苦心孤诣、积极温馨的改变。众所周知,吸烟与健康势不两立,妨碍文明,甚至牵涉安全问题。一个人有烟瘾,在公共场所、家庭吞云吐雾,让包括儿童在内的被动吸二手烟者,遭受的戕害远胜于烟民自我贻害。一个人,不为自身着想,也该为幼小的下一代健康成长考虑吧——世卫组织千方百计,想得周到,从人性最柔软处切入,改“5·31”为世界无烟日,倡导控烟、戒烟,其作用不啻事半功倍。
此外,从数字看,“5·31”接近谐音“吾散烟”,这个“1”形似一根卷烟,寓意、暗示烟民放弃手中的烟草,易懂易记,意义不同寻常。
控烟、禁烟,对世界各国而言,几乎都是一项艰难的事业。一是烟草风行的历史悠久,积重难返。1558年欧洲航海水手从美洲小岛将烟草种子带入葡萄牙那一刻起,人类就注定了与之纠缠不休的命运;二是烟草作为一种精神慰藉物,被人类所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给,由此产生的巨大商业利益,阻碍着人类告别烟草的进程,尽管现代医学和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以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很多时候,自称“万物灵长”的人类,要么感情用事,要么利令智昏,表现得非常不理智。
每年“无烟日”前夕,大多国家会公布一个《吸烟危害健康报告》,庞大的吸烟人群数据,烟草危害人体的严重后果,令人触目惊心,但唤不醒大多数视若无睹的烟民。今年中国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吸烟人群超3亿,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高达50.5%。烟草每年使中国100多万人失去生命。
最新调查表明,去年台州人群吸烟率首次实现20%以下,为19.72%,这个数字较前年有所降低,呈审慎乐观趋势。让这个指标持续、大幅下降,还有赖于广大烟民自我觉醒、锤炼意志、彻底戒烟;有赖于政府采取更有效措施,加大控烟力度;有赖于把“吸烟有害健康”说得更透彻一些,让未成年人远离烟草,避免成为新的烟民。
人对烟草有依赖性,一开始就拒绝诱惑,不沾染,容易些;“瘾君子”要戒烟,缺意志,少环境,难多了。令人欣慰的是,不少烟民选择“5·31”这天起戒烟,有仪式感和标志性意义,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决定。
有些人是因为体检后,发现身体状况已不宜吸烟,才痛下决心,以决绝的姿态扔掉手中的卷烟,这样的人戒烟最易成功。
更多的人则是接受“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与劝导,承诺戒烟,但常常意志不坚定,一旦有便利的条件,譬如人际交往中,有人递烟过来,或身边烟物、烟具没有除尽,很容易再“过把瘾”,复吸上了,宣告戒烟失败。
还有人对待吸烟,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想吸时就吸,主观上每天限量,实际做不到,因为烟这个东西,一旦吸上,往往不由自主越吸越多,以致恶性循环,“烟不离口”。
另外一些人,总觉得戒烟与自己过不去,造成心理不适,或担心戒烟后“身体会发胖”,就不如不戒。
凡此种种,都是对烟害与戒烟认知不正确、不到位、不科学的表现。
烟瘾是一种慢性病,是病就得治;烟瘾是一种“恶”,虽小而害己害人,“勿以恶小而为之”。戒烟,是矫治痼疾、利己利人的最好办法,是放弃眼前“舒服”、获得长远美好的行动,是对家庭负责、为社会担当的义举,是砥砺意志与自己较量、战胜自我的战斗。承诺戒烟,还须践诺,重在行动,务求实效。唯如此,才能“共享无烟环境”。
戒烟要趁早,但任何时候都不晚。从这个角度看,天天都该是无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