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世渊文/摄
郑广文纪念馆,位于临海北固山麓。纪念馆不大,由唐代古祠——郑广文祠重修拓建而来,馆长是郑瑛中。
郑瑛中,临海人,《台州文献丛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委,从事古城文物和非遗保护多年。如今,他在这座僻静的馆内,潜心研究郑虔的生平和著述。他的学术成果,《唐广文博士郑虔丛考》即将付梓。
郑虔(691-764),字趍庭,又字若齐,荥阳荥泽(今属郑州)人,唐代文学家、书画家,曾任广文馆博士,相当于未来进士的教官,因而有“郑广文”之称。
郑虔与杜甫关系匪浅,杜甫诗中,有二十余首是赠予郑虔的。著名的诗句,“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正是出自杜诗《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
杜甫作诗,是思念贬官至台州的郑虔。唐至德二年(757),受“安史之乱”牵连,郑虔从著作郎任上,贬台州司户参军。这年冬,66岁的郑虔,拖着衰老的身躯,长途跋涉来到台州。
时台州地处荒僻,文风未开。郑虔一身中原人的衣冠谈吐,与当地格格不入,以至于,台州人和郑虔相互认为对方怪异。有诗为证:“一州人怪郑若齐,郑若齐怪一州人。”
可贵的是,已风烛残年的郑虔,以教化当地百姓为己任。他首办官学,选择民间优秀子弟来教导,使得台州民风趋于淳朴,学风逐渐奋起。
由此可见,郑虔对于台州的文教事业而言,有着开天辟地之功。作为地方文史学者,把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搞清楚,是郑瑛中的责任,更何况,郑虔还是他的祖先。
十几年前,郑瑛中翻阅了几房郑氏家谱,发现了其中诸多矛盾。这些族谱,多是晚清到民国时期修编,对于郑虔的家世——其长辈、同辈、晚辈的名字和身世等,各个版本均有出入,张冠李戴有之,语焉不详有之。
究竟哪个版本是真?谁都说不清。郑虔所在的年代,距今已1200多年,史料大多亡轶,要了解当年的历史真相,难于上青天。
惟其艰难,工作才有意义。十多年来,郑瑛中一直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他读唐代史书时,往往按图索骥,只要是姓郑的人物,他都要查考一番。
光看史书不够,20世纪以来,河南一带出土了许多墓志,并集结出版。如三秦出版社出版、吴钢主编的《全唐文补遗》,就汇编了近年来新发现的唐五代人的墓志。这是宝贵的第一手史料,郑瑛中当然不会错过。
研究家族世系,就像画一棵大树,每有新发现,如同多出一条枝干;又像拼图,把散落在古籍、史料中的碎片捡拾、拼凑起来,这过程中,不免做“无用功”。比方说,今天在墓志里看到一个唐代的郑氏族人,进而花好长时间考证,结果和郑虔并无关系。
好在郑瑛中是个单纯的学者,“无用功”不会使他气馁,若找到新线索,能快乐好几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积累,令他终有所得。
杜甫在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的自注中提到,从秘书监谪为江陵少尹的郑审,与郑虔是叔侄关系。经郑瑛中考证,郑审是郑虔的堂侄。
郑审的父亲郑繇,其事迹在《旧唐书》中有载,是北齐吏部尚书郑述祖的五世孙。据《北齐书》记载,郑述祖父亲系郑道昭。
郑道昭是一代书法名家,后世推崇为魏碑圆笔之宗,他为其父郑羲书写的《郑文公碑》石刻,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云峰山尚存。因此,我们可知,郑羲是郑虔的七世祖。
《全唐文补遗》中,《大唐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府君并夫人琅琊王氏墓志铭并序》,就是郑虔原配妻子王夫人的墓志铭,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墓志上记载了郑虔的曾祖父、祖父、父亲的姓名和官职,并说,郑虔是家中的次子。
王夫人墓志上的内容,正史上缺乏记载,但近现代出土的荥阳郑氏家族的几方墓志,又可以对此提供许多旁证。
通过史书、墓志铭、碑刻等,郑瑛中将郑虔及其伯父郑思进,前后绵延10代的世系考证出来,撰写了《郑虔家世考》,并绘制出世系图。该文也是《唐广文博士郑虔丛考》的开篇之作。
“学术考证工作,不能光引用单一来源的信息,而要做到地上文献和地下文物相互印证。”郑瑛中说。
《唐广文博士郑虔丛考》一书中,还有郑虔的生卒年论考、杜甫交游论考、教化台州论考、台州遗迹考等年谱稿,其中不乏新的观点。
郑瑛中说,郑虔其人,尽管在台州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唐史研究领域,尚属冷门,与李白、杜甫等不可同日而语,“但多数的学术研究,都是冷门的,我所要做的,就是做出新意,并让成果经得起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