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主线

——《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学习体会

台州市残联 颜辉武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新里程。学习采访实录后,我由衷地感到浙江生态省建设取得丰硕的战果,成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三颗心”。

一是成在决心。回顾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的生态建设历程,他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省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推进永不松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抓环境污染整治,把生态治理的决心一以贯之坚持下去。

二是成在耐心。十几年前,环保理念还是比较边缘的一个社会意识,很多地区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急躁。在习近平同志的规划下,我省以长远的眼光和坚决的态度,摒弃传统的发展思想,坚持面向未来、利在千秋的清醒,始终保持历史耐心,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宣传,努力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变为社会主流思想,把群众起初的反对抵触转变为理解支持。

三是成在细心。在2003年制定的《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习近平同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如何发展生态经济、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如何弘扬生态文化,都有详细的解答。在习近平同志的精心指导下,“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中具体划定了几个产业集群地进行针对性极强的重点整治,对于全省每一家重点污染企业都进行在线监测,每一家污水治理厂都以高标准建立起来,以一丝不苟的细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今天,重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的环境治理历程,我们收获了三点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筑牢环保理念“压舱石”。思路决定出路,理论指导实践。虽然环境治理已获丰硕成果,但同样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绷紧生态文明建设这根弦。要做好“两山论”的自学回顾,熟悉掌握生态保护建设的优先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论、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论。既要从环保历程纵向看,又要从世界潮流横向看,以世界发展趋势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通过伟大思想的学习树立筑牢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把好调查研究“方向盘”。环境污染种类繁多、症结复杂,而调研就像狙击镜,只有深入群众企业,掌握环境状况与污染成因,才能明确生态治理的枪该往哪里打。深入群众、谈心交心,广汲知识、群策群力,才能针对空气、水体、土壤等多种污染类别精准发力,切实提高人民的居住舒适度与环境满意度。同时,还要兼顾机关内部的调研,改善环保部门的架构、人员、装备、后勤保障,把生态省建设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振奋环保干部的精神,让环保工作的开展更加扎实。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吹响典型引领“冲锋号”。习近平同志在生态省建设时,把安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雁,整治工业污染,推动生态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典型引领破除群众质疑,大大增强“两山论”的说服力,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落实好生态价值观的传播,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画好线上线下画好同心圆,利用学校、社区、工厂等阵地逐步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让生态省建设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2021-06-30 ——《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学习体会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6172.html 1 3 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主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