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是四川达州大竹县人,2007年,他在四川大学攻读完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后,来到台州学院任教。如今,他已是台州学院人文学院的院长、教授。
既乐居台州,又在古典文献上有术业之长,李建军自然而然研究起台州的地域文化。十几年来,他积累了诸多与浙东学派、寒山、台州地方志等相关的学术成果,著述颇丰。
2019年深秋,台州市社科联委托台州学院牵头,编撰一本全面反映台州文化的新著,由李建军担任主编。
主编需为书本搭好骨架,并统领全局。文化的涵义,包罗万象,文史、科教、曲艺、民俗等,都属于文化范畴。于是,李建军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如台州学院的胡正武、高平、杨供法等教授,台州市博物馆的张峋、椒江区政协的王康艺等本地学者,来撰写专门的章节。
书稿从零开始编撰,犹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其过程艰苦卓绝。所幸,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两次统稿会的把关,一次审稿会的审核,以及四五次修改,书稿的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2021年4月,《台州文化新论》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6月11日,“和合文化百场讲坛”为该书举办了新书首发仪式。
李建军说,关于台州文化研究的著作,已有李一、周琦主编的《台州文化概论》和叶哲明所著的《台州文化发展史》等珠玉在前,这本《台州文化新论》,则要体现一个“新”字。何以体现?通过挖掘新史料、关注新动态、做出新判断。
挖掘新史料,即关注本世纪以来,新出土的文献和考古发掘报告。如仙居的下汤遗址,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距今有4000到7000年历史。而根据2014年至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下汤遗址的全面勘探,认定遗址的上山文化时期,距今1万年左右。因此,书中《台州文化的孕育时期》一章,就是从万年前的下汤遗址谈起的。
关注新动态,即此书不仅要写出厚重的历史感,且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台州在当下文化建设中,往往有新的表述出现,如台州人的“四气”(硬气、灵气、大气、和气)。2019年,台州市五届三次党代会提出,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台州城市精神。文章合为时而著,这些文化的新动态,在书中均有呈现。
做出新判断,即对台州文化提出新的创见,这是全书的灵魂所在,其难度系数亦最高。
台州地处江南,与邻近的宁波、温州、金华等地,在文化上有趋同性,都属于吴越江南文化。但台州又是“一郡连山,围在海外”而成“另一乾坤”的滨海城市,有着独具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
李建军说,从文化质素的构成特征考察,台州可谓儒释道三教和合,而释道更显。
这不难理解。台州是汉地佛教第一宗——天台宗的发源地,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同时,唐代道宗司马承祯曾隐居天台山修道,北宋台州籍道士张伯端是道教南宗的创始人。佛宗道源,名副其实。
儒学方面,宁波有王守仁为代表的阳明心学,温州有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金华有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相比之下,“台学”名声,稍显不足。
从文化主体的性格特征考察,李建军认为,台州可谓大小传统共生而硬气贯穿。
台州文化中,既有士人文化代表的大传统,也有草根文化代表的小传统。而且,由于台州特殊的地理条件,天高皇帝远,小传统可能还略胜于大传统。台州大传统重节、重义、重群,却并不绝对排斥“利”,而是强调义利兼行,这可能与宋代浙东学派的影响有关,也与台州小传统的濡染有关。义利兼行,正体现了大小传统的相互影响与和合共生。
台州的士人精英与草根大众,虽有信奉大传统、小传统为主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文化性格,即“劲”,或曰“硬气”。
晚清喻长霖在《台州府志·风俗略》中,概括了台州各地的民风特点,如天台“劲健”、仙居“譟劲”、临海“挚劲”、宁海“刚劲”,总之都带有个“劲”字。喻氏分析,台州山多水多良田少,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资源贫瘠下的生存竞争压力,使得台州民众性格整体带“劲”。这种“劲”,可用鲁迅先生所言的“台州式的硬气”予以概括。
此外,李建军还发现,台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城市。秦汉时期、六朝时期、唐宋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这四个时期,台州的人口流动量都较大。台州府志及各县志立传人物共有5221位,其中本籍4096位,占比78.45%,客籍1125位,占比21.55%。客籍人士占比超过两成,其中,郑虔、智者大师、司马承祯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客籍人士,可见,外来人口在台州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种种,仅为《台州文化新论》一书中,部分内容的概说。书里头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内容和观点,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到书中寻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