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里拓荒 时代间跨越

本报见习记者卢珍珍

时光荏苒,“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已经流入台州人的血液,成为一种城市精神。在行业里拓荒,在时代间跨越,大陈岛垦荒精神一直绵延着,如同一种养分,滋润着各行各业的人在工作中盛放如花。

这一次,我们找到四位讲述者,来听听他们的行业垦荒故事。

从无到有

夏晓雅  台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和垦荒精神一样,我们去武汉抗疫,也是一次从无到有的过程。”

夏晓雅,这个1996年出生的天台女孩是台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也是我省首批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

“没有太多顾虑,这只是医务人员的使命。”院里下发通知,夏晓雅就报名了。

2020年1月28日,跟随浙江省援鄂医疗队,夏晓雅进入武汉市第四医院开展救治护理工作,护理对象是病区3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

武汉的冬天特别冷,这是夏晓雅的最初印象。艰苦的抗疫环境,更是加深了这种寒意。“我们所住的酒店,刚去时什么也没有。”院感专家便将酒店的各个区块划分成污染区、清洁区等。

但对夏晓雅来说,严密的防护装备,就是一次挑战。第一次上岗是夜班,按惯例,第二天早上夏晓雅要给患者抽血。三层手套,外加多层护目镜,让她的工作并不能顺利开展。“手的灵敏度降低了,抽血总是失败,后来才慢慢习惯。”

更多时候,夏晓雅是患者的心理寄托。

“听说我们是从浙江来的,他们就很放心。”在病区,夏晓雅成了患者的亲人,除了日常护理工作之外,偶尔还会陪他们聊天。

一位阿婆要出院了,向夏晓雅用手摆出了一个爱心的姿势,这份感动,留在了她的心里。

“现在我还是在重症科工作。”日子恢复到往常,夏晓雅回到原来的岗位工作。“去抗疫的事,我们已经很少提起。”但她能感受到这次出征带来的改变,“相比以前,我对待病人更加耐心。”

医务人员的工作,忙碌是常态。“我们科室,承担了现在部分疫苗保障和接种的任务。有些人夜班后本来是要休息的,但也被派去保障。”夏晓雅说,大家没有怨言。

“去武汉后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夏晓雅并没有迟疑,“我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工作内容其实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让更多老百姓脱贫致富

李威  台州市“四好农村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路是一座城市的血脉,每延伸一段路,便能激活一部分人的生活。

“路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感。”从2016年开始,李威见证了这种幸福感的提升。

最贫困的,都在边缘。“要共同富裕,我们就要把路接到老百姓家门口。”“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不仅提供了交通支撑,更美化了乡村,带动了乡村的产业发展。

“当一条路接到旅游区,这种改变是很大的。”玉环景区的一位老板告诉李威,自从环岛美丽公路打通之后,自家景点的客流量增加了三倍。

“以前名不见经传的潘家小镇,现在成了网红小镇。我们当时就是把路建好,激活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他们主动把旅游产业搞起来了。”路通到门口时,老百姓脸上的笑脸,让李威体会到这个岗位带来的成就感。

台州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全国都有名气,其中的天台寒山和合环线还被交通部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把路建到老百姓门口,需要苦干、实干。一直以来,资金、土地,都是造路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威他们绞尽脑汁。“我们的资金筹措模式,就是让省里补点、市里奖点、县乡挤点、村里筹点、乡贤助点、项目拼点。”

除了建好公路,如何管理好、养护好、运营好公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把乡贤、党员、群众动员起来,通过授予农村公路命名权、广告权等,探索培养了农村公路的‘穷养’模式。”

每条美丽公路的背后,都是一群愿意扎根农村的干部。“人才更重要,我们要培养公路的守夜人,培养有情怀的守夜人,这种情怀比钱都重要。”

“十年前造路,是让老百姓出来。五年前造路,是要求公路美化起来,产业、旅游兴旺起来。将来,我们还要管理好公路,让老百姓得益于完善的公路设施。”这是李威的理解。时代在变迁,造路在继续,创新也在继续。

值得一提的是,台州自行编制的《美丽公路建设指引》《美丽乡村路建设技术口袋书》成了行业指导用书。台州美丽农村路建设经验,更是多次受到中国公路学会、交通部管理干部学院的邀请,进行宣讲。

跨 越

徐永明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管理部副总经理

缝纫机,一个由皮带传动的机械运动,却在台州人手中玩出了花。

作为行业的拓荒者,杰克一直在创新。

今年40岁的徐永明,在缝纫机行业工作22年,并拥有16年的研发经验。小到一个结构的改进,大到全新产品的开发,他充分体会到创新所带来的改变,“一个产品的研发,甚至就是一个时代的跨越”。

包缝机的研发过程,在徐永明印象中,尤为深刻。

2011年上市的包缝机,告别机械式,正式进入电脑化,实现了自动缝纫、自动剪线、自动抬压脚的全过程。“一开始以为按照设计做出来就好了,但到客户手中时发现了很多问题。”新产品投入到市场试用时,立马受到了客户的质疑。“新产品的线经常松、经常掉。”为此,徐永明经常一个星期就跑一次市场,反复摸索。

虽是研发部门,但从前期供应商的零件供应、工厂生产,到后期的客户维护,徐永明几乎全程跟踪。“很多人认为,工匠就是坐在冷板凳上,日复一日研究,但新时代的工匠,要做的更多。”

“很辛苦,但是也很幸福。”直面客户的需求,让徐永明每次设计产品时,有了客户思维。“做产品,除了对技术的把握之外,还要理解客户。”那一年,徐永明获得了公司的“重大产品开发贡献奖”。

但时代在变,以个人能力为主的研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以前的研发更强调个人能力,个人思维决定产品的的成败。”徐永明说,“一个产品设计出来,可能出现无法生产,或者售后不好维修等问题。”

2016年开始,杰克采用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系统,它强调跨部门团队的合作——这又是一次跨越。“相比以前,我们的技术方案风险要小,服务要方便,生产要便捷。整体效率,反而变高了。产品到客户手中,问题会更少。”

创新,跨越,这是徐永明一直在追逐的事。“我们要看到五到十年后,缝纫机的变化、服装的改变,如何在未来的服装领域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

海岛上的文艺之花

黄再青  玉环文化馆退休党员

当迪斯科音乐响起,黄再青带着一群妇女跳起了舞——很难想象,在上世纪80年代,妇女们愿意从家里走出来,跳着舞走进文艺活动。而这,是黄再青的主意。

黄再青,94岁,玉环楚门人,从玉环文化馆退休之后,一直投身于基层文艺事业,“妇女也是半边天,我要发动她们去参加社会活动”。

“一开始只有老人跳,后来医院的、银行的、学校的人都跟着跳。”她们从村里开始跳,跳到镇上,跳到城区大街上。跟随她舞动身体的人,从十多个到了上百个。

过春节的时候,她号召文艺爱好者一起办晚会,用唱歌、跳舞、舞剑、小品等多种方式,宣传民俗、民风。“第一场大家都拒绝拿票,第二场就爆满。”她们的专场演出,开始到处巡演,甚至演到了海岛。

“我后来调到居委会,那文化宣传方法就不一样了。我们要从家庭出发,搞好了家,才有国家的和谐。”根据平安家庭、文明家庭、和谐社区的标准,黄再青想出新点子。她在九月九重阳节这一天,举办表彰大会,表彰那些婆媳关系好的家庭,用照片记录,放在宣传栏上。

如今,老人居住在玉环长者公寓,在唱跳都不大方便的年纪里,她又想出用乐器合奏的方式,开展文娱活动。一颗文艺之心,始终如一。

一件事,黄再青做了一辈子。“党有什么需求,我们就想方法,方方面面去落实。相比战场上牺牲的人,我做的这些都不算什么。”

潜移默化般,黄再青的子孙后辈们,也大多与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各自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2021-07-21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8781.html 1 3 行业里拓荒 时代间跨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