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章雪瑶
盛夏午后,从三门县城往东南方向,驱车近一个小时,公路直通最南边的一个村庄——浦坝港镇金家峙村。
三门兼具山海之利,鲜甜的小海鲜更是闻名全国,然而金家峙村因没有秀美的山水资源、足够的产业支撑和劳动力,村集体经济近乎为零,曾是个名副其实的无资源、无产业、无劳动力“三无乡村”。
2018年,金家峙村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帮促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同年,为改变落后的现状,金家峙开始发展“红美人”柑橘产业,各级政策、资金也相继落实。
如今,全村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不足7000元,增至2020年的1.3万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30万元,短短几年,一跃成为全县“共富典型”。
过去:“一穷二白”盼发展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们村是什么都没得靠。”说起金家峙的过去,村里的老书记林先满最有发言权。
金家峙村处于浦坝港镇的最南边,距离三门县城将近60公里,与临海市桃渚镇接壤。
远离县城,人口稀少……曾经的金家峙村民只能靠着自家的几亩农田勉强温饱,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妇女儿童。
“那时的我们村,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林先满说,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道路坑洼、房屋破败,但苦于没有村集体收入,村庄基础设施一直难以改善。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林先满效仿“邻居”临海一些村,带头在村里种起橘子。眼看着种植橘子的收入远远高于种植普通农作物,村民们纷纷加入种橘队伍。金家峙村也靠着这批种橘人积累的原始资金,完成了村里一条主要道路的修建,多数村民也由此翻新了自家屋舍。
然而,单单依靠村民的小打小闹,村庄发展始终受限。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7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乎为零,被列入浙江省“重点帮促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
思变:“剪枝换种”迎新生
“我们村只有800多人,但现在种‘红美人’的就有近70户150人,种植面积有400多亩。其中最少的家庭都有2亩地,好的时候每亩能有近10万元收入。”在金家峙村“红美人”种植基地前,该村党支部书记罗炳撑介绍。
2014年,罗炳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从修路入手,依靠镇里的补贴,和党员、群众一起义务劳动,完成了全村道路硬化。
路通则兴业。“虽然我们没有山海资源,但只要找准优势、因地制宜,还是能够找到致富‘法宝’。”2018年,在外学习的罗炳撑偶然了解到一种品质更好、收益更高的柑橘品种“红美人”,“村里有着40余年种橘历史,何不改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让村民们获得更多收入呢?”
说干就干。学习结束后,罗炳撑打听了专业种植户的联系方式,并前往宁波象山等地学习嫁接、培育技术。
他用自家橘树做试验,半年后,“红美人”成活率喜人。有了示范,不用动员,村民们自发向老罗讨教起经验,一时间,全村刮起一股“剪枝换种”风潮。
2019年,浦坝港镇政府开始对金家峙村进行“量身打造”。向上,尽全力争取对口帮扶;向下,带领专家赴田间地头为农户手把手提供指导……今年,村里还将打造“红美人”电商基地,进一步扩大柑橘产业规模。
“‘红美人’种下后,一般一年左右可以收获。”罗炳撑透露,自己在2018年种下的12亩,其中3亩有产出,这两年累计收入将近30万元。“最多的人家承包了40多亩地,预计今年11月可以丰收。按照每亩10万元来算,能有400万元的收入,纯利润高达200万元。”
当前:“困难帮扶”促共富
村里有了主打产业,乡亲们致富就有了奔头。林远灶是金家峙村的低保户,今年60岁的他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年轻时靠纺织裁衣娶妻生子,年纪大了后,只能做些轻巧的手工补贴家用。如今,靠着家中的两亩柑橘地,他的生活总算也有了盼头。
作为省级重点帮促村,经省、县有关部门牵线搭桥,杭州市萧山区和金家峙村实现结对帮扶,近几年来,获扶持项目4个,补助资金483万元。
在萧山区和三门县农业农村局的合力帮扶下,今年,村里还新建成一个投资480余万元的帮扶项目——农产品冷链基地。
“冷链基地目前已经调试完毕,预计8月底就能对外招租,租金收益将用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预计达30万元以上。”罗炳撑说,收入的20%将用于村里低收入农户和困难群众的帮扶,“此外,冷链基地还能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
在金家峙村周边地区,有不少西蓝花种植基地,冷链基地投用后将主要为这些农户提供服务、解决难题。“以产业项目支撑乡村振兴,为困难群众提供增收渠道,让他们能够自主‘造血’,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三门县乡村振兴局干部郑拥军说。
三年时光,历历在目。从一个“三无乡村”到“共富典型”,金家峙村以产业为推手,富了村民,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这是一个小村庄的巨变,更是这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