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柯 璐 本报实习生潘倩倩
一身笔挺的警服,一副厚重的眼镜,一双如炬的眼睛,是大家眼中丁国盛的模样。
从警24年,丁国盛从法医做起,历任玉环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信息中队副中队长、情报中心主任、科技信息化大队大队长,是同事眼中的“多面手”。
“是工作,更是嗜好”
1996年8月,丁国盛正式参加公安工作,然后在法医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期间,他参加尸检1000多例,独自承担伤害鉴定并出具鉴定书近1万份,是一般法医工作量的3倍。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要求,丁国盛一丝不苟。遇到疑点,更是敢于提出质疑。
有一次,被害人拿着玉环县人民医院的“硬膜下血肿”诊断报告及CT片来鉴定。丁国盛看了CT片后,结合现场调查认为有疑点。经过文献查阅和专家会诊,他推翻了原有的诊断,认定是CT机扫描时所形成的伪影。
在没有完全实现电子化的20年多前,从成千上万份鉴定书中找到想要的材料,只能靠人力一份一份查找。
“一定要目录化,做成电子数据库!”丁国盛利用工作之余自学的编程知识,编成了法医鉴定书查询系统,实现了鉴定书查询的目录化、数字化,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这一尝试,让丁国盛在计算机领域名声鹊起,越来越多的办公系统在他手下诞生——
2003年,现场图像管理系统,获得浙江省公安系统自行开发软件评比“聚宝盆计划”一等奖;2005年,“DNA亲权鉴定和同一认定概率计算程序”,成功解决了DNA概率手工计算的繁琐和差错。同年,“玉环县基层综治工作站管理系统”软件,有效地填补了派出所基础数据中的空缺。
“是工作,也是嗜好”,这是丁国盛的个性签名,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在哪个岗位上都很“拼”
2007年,丁国盛担任刑侦大队信息中队副中队长。跨界转型,挑战不小。“其实不论是做法医,还是做刑事信息,都是为了从蛛丝马迹中寻求更多真相。”他说。
没有教材,就从网上检索;没有老师,就虚心请教其他地区的前辈同行。丁国盛着力于传统破案模式的变革,不断提升刑事信息技术。
2012年,玉环县成立反盗抢特战队。此后的8个月时间里,丁国盛不仅成功牵头研发了“视频智能侦察平台”,实现了视频分析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速化分析,还带领信息中队串并各类侵财案件76串651起,通过研判支撑摧毁盗抢骗犯罪团伙2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89人。
也许是法医工作练就的胆大心细,丁国盛不仅敢打敢拼,更善于以智取胜。2012年9月,丁国盛调任情报中心主任,通过强化科技信息支撑和丰富情报信息库及工具库等措施,使玉环公安系统大情报体系建设上了个新台阶。
急难险重任务,经常落到丁国盛的身上。2018年4月,玉环市启动“雪亮工程”建设,面对2.4亿元的大项目,丁国盛顶住了压力,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均在短短三个月内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
“信息工作很纯粹,我很享受和机器打交道的感觉。”丁国盛半开玩笑地说,“谁说机器没温度,机房的温度还比办公室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