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蒜豆面: 当海之味 遇上农家味

本报记者陈洪晨

口感爽滑、汁水醇厚的沙蒜与久煮不烂、吸饱了浓郁汤汁的豆面一道,“呲溜”一下滑入口中、落进胃里,口中只留鲜美余香,腹里是沉甸甸的满足感——在台州,“沙蒜豆面”是一道家喻户晓的传统佳肴,入选了“百县千碗·鲜在台州”16道“海味”。

沙蒜,学名海葵,其貌不扬但味道鲜美,因常年栖息在滩涂下吞食泥沙并从中汲取营养物质,打捞出来时满身沙粒,外形像只不规则的蒜头而得名;豆面,原以绿豆粉为原料,如今农家出产的多为以番薯淀粉为原料的红薯粉丝,也俗称“豆面”。

“沙蒜豆面”这道菜,广受台州人喜爱,无论在高档酒店还是街边排档都能吃到,各家厨师也有不同的秘制方式。

在“百县千碗·鲜在台州”美食大比拼中,以这道菜品俘获评委味蕾的,是临海市远洲国际大酒店厨师长王洪。

1989年出生的王洪,从事餐饮行业已有十余年。他介绍,做好这道菜有许多要领。

一是前期准备。“我们从前一天就开始备料,豆面用冷水泡发4个小时左右,储存好待用;新鲜采购的沙蒜要在清水里养一段时间,把泥沙吐干净。”他介绍,“沙蒜在做菜之前要摔打几下,这样吃起来口感更脆爽。”

接着就是烹饪环节。“沙蒜的做法很多,以炒、焖、烧、煮、煨为主;沙蒜难熟,煨制更容易入味,也可以达到软脆的口感;沙蒜含水多且已带咸味,所以烹制不需要加过多的盐和水。”

先将沙蒜洗净,烩制烧熟备用;热锅放猪油,将五花肉煸炒至金黄色,放配料和豆面一起炒熟;再加入沙蒜及沙蒜汤,加酱油、老抽调色,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收汁;待汤汁变得浓稠,即可出锅装盘。

用这种传承多年的土法烧制的沙蒜豆面,鲜香无比。浸煨在沙蒜汤里的豆面吸收了汤汁精华,夹起一绺吸入口中,像丝般润滑;再咬一口沙蒜,“嘎吱嘎吱”地响,韧中带着脆……

“沙蒜豆面”入选“百县千碗·鲜在台州”16道“海味”,临海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李胜利觉得并不意外。

“临海是公认的美食城市。来了临海,山珍海味、街头小吃,吃上几天几夜也会不重样。”他介绍,“在参加美食大比拼之前,我们做了周密的‘排兵布阵’。参赛菜品既要展示临海富饶的物产,又要代表当地百姓的饮食特色,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沙蒜豆面”能够“杀出重围”,正是兼具了上述三点。

“这道菜选用的沙蒜出产自桃渚海涂。沙蒜浸润着咸鲜的海水长大,白胖肥美,营养价值很高。而豆面产自东塍,‘资历’同样不浅。临海市福禄豆面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豆面,经中国绿色食品认证,曾获浙江农博会金奖。”李胜利介绍,“沙蒜豆面”结合了当地的小海鲜和农特产,融合了市民爱吃的海之味和农家味,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佳肴。

临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饮食文化也很深厚。关于“沙蒜豆面”,民间流传着一个典故传说,与明朝状元秦鸣雷有关。

秦鸣雷是临海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历侍读学士、南京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隆庆五年(1571)任南京礼部尚书。

除了功名,秦鸣雷还以孝顺被乡人熟知。有一年,他告假回乡为母亲庆寿设宴,临海许多民间大厨主动上门,表示愿意帮忙且分文不取。秦鸣雷为官清廉,不想给百姓添麻烦,但盛情难却,便说,点四道菜,只需一人帮忙,但要猜对菜名才行。

他点的菜是:“无鳞一口酥,巧搭鱼和猪,山海紧相连,村姑嫁屠夫。”满堂厨师,只有一人答出:“无鳞一口酥可用水潺来做,水潺无鳞,用淀粉裹后油炸,皮脆肉嫩,可谓一口酥;巧搭鱼和猪,是鱼鮝烧肉;山海紧相连可用沙蒜烧豆面,一为海中品,一为山地物,成菜后豆面缠沙蒜,可谓山海紧相连;村姑嫁屠夫是菜干烧肉圆,菜干多为村姑晾晒,而猪肉必是离不开屠夫。”

这就是“秦状元点菜考大厨”典故的始末。直到今天,这四道菜——脆皮水潺、鱼鮝烧肉、沙蒜豆面和菜干肉圆,仍是临海百姓在年节、婚庆、寿宴、庆生等场合的大菜。

(本文配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2021-08-13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1061.html 1 3 沙蒜豆面: 当海之味 遇上农家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