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人物名片
杨国耀,原南京军区守备第25团政委。1947年12月出生在天台平镇街。1965年12月在天台应征入伍,1968年12月入党,1969年9月提干。历任排长、干事、指导员、宣传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9年底转业,军旅生涯24年。
本报记者包建永 徐 平/文 杨 辉/摄
“不管是白天清醒之时,还是晚上睡梦之中,一旦勾起回忆,往事总是历历在目,如在昨日。”
这是原南京军区守备第25团政委杨国耀写在个人留影集里的一段话。原南京军区守备第25团是驻扎在大陈岛上的部队,杨国耀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团政委,见证了大陈岛的沧桑巨变。
军旅生涯24年,杨国耀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大陈岛。岛上的一草一木,同甘共苦的各地战友,共建“文明岛”的大陈群众,都成了他一生中重要而美好的回忆。
虽然已转业30余年,但说起大陈岛,杨国耀如提及久违的朋友一样,异常亲切。说到动容处,这个75岁的老兵仍不禁泪光闪闪。
一座岛屿,情牵一生。
“好男儿就应该去当兵!”
时光一晃,再见少年。
“我是1947年农历十一月在天台平镇街出生的,在四个兄弟中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父母是裁缝。”8月10日,杨国耀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回忆道。他的童年和少年,都在平镇街度过。
初中毕业后,杨国耀在平镇公社利华大队务农,同时担任记工员。
1963年,哥哥入伍。哥哥经常寄信回来,介绍他在部队的进步情况。父母去看望他,回来也夸赞,部队真是锻炼人的地方。在平镇驻扎着一个雷达连,士兵深受群众爱戴和尊重。与此同时,全国军民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习雷锋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当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杨国耀的心中激起了强烈的从军愿望——
“好男儿就应该去当兵!”
但是,为什么去当兵?当兵为了什么?怎么当好兵?这些问题,他没有想过。
“除了觉得当兵好,还有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在部队能吃饱饭。”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结束不久,社会经济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许多人吃不饱饭。杨国耀在生产大队里,听到一些退伍军人说过,部队里吃饭管饱,印象深刻。
所以,当1965年冬季征兵时,他说服父母,毅然报名参军。
吃了肉馅,丢了包子皮
1966年1月2日,新兵从海门码头(在今椒江区)乘登陆艇,经过数小时海上颠簸,登陆大陈岛。
站在大陈岛上,杨国耀才知道,这里就是自己的部队驻地。面对大海和荒岛,他感到失落,他无法想象,在这荒岛上的四年,将是怎样的漫长煎熬。
在新兵连里,他开始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当兵到底为了什么?
登岛当天,新兵安顿好后,第二天凌晨便是紧急集合。新兵连指导员事先已打过招呼,但是,当凌晨集合号响起时,被从睡梦中拉出来的新兵们摸黑穿衣戴帽,乱作一团。训练结束,整顿队列时,新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穿戴不整,狼狈不堪。
“当好一个兵,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小到睡觉穿衣,衣物叠放,都有讲究。”杨国耀意识到,自己要学的东西很多。
在新兵连,每周都会有一次改善伙食,或吃饺子,或吃肉包子。有一次吃包子,杨国耀已经吃饱了,但看着大大的诱人的肉馅包子,忍不住又拿了一个。吃了一半,实在吃不下,就把肉馅吃了,半个包子皮偷偷丢在泔水桶里。
结果,指导员看见泔水桶里的包子皮,非常气愤。他大声质问,是谁丢的。
“当时又羞又怕,想承认,又不敢去承认。”杨国耀吓坏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还是站了出来,向指导员认错:“包子是我丢的。”
见有人站出来认错,指导员不再那么生气。他首先肯定了杨国耀,称赞他敢于认错,值得表扬。其次,他严肃地批评了浪费粮食的行为。“许多老百姓吃不饱饭,你却浪费粮食。你自己好好想想,这种行为有多恶劣。”
杨国耀想起自己当兵前吃不饱饭的日子,对照当下的行为,深深地感到可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虚心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
在新兵连训练三个月后,杨国耀被分配到位于上大陈岛的团直属队特务连警卫班。警卫班是团首长的警卫部队。早在新兵连,他就听说团长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大家都怕他。报到的第一天,团长就下任务,让他当晚跟着一起去查岗查哨。团长还要求,晚上不准带手电筒、笔和纸张,回来后口头汇报。当天下午,他脚崴了,也不敢说。
晚上10点,杨国耀跟团长一行人去上大陈岛一营一连查岗。他们发现,有一个哨兵在岗位上睡着了。
碰见这么“不负责任”的哨兵,杨国耀认定,团长一定会重重处理。结果,团长没有批评哨兵,也没有惩罚他,而是让他自己去反省,到底是什么原因睡着的,是因为睡眠不足,还是其他原因?
“没想到传说中很严厉的团长,处理事情来,竟那么温和。”团长这种让犯错的战士从思想根处找原因,而不是简单惩罚的处理方式,让杨国耀折服。
“这几次经历,深刻地教育了我,让我受益一生。”杨国耀说,他从中领悟到了一个战士应具备的觉悟、责任和担当,也学到了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的高超艺术。
战士们一钎一锤,
凿出地下工事
大陈岛曾是国民党重要的军事基地。大陈岛解放后,蒋介石多次叫嚣要反攻大陆。
上世纪60年代初,大陈岛局势再次紧张。大陈岛上空,每天都有国民党敌机侦察,岛上经常拉响防空警报。
有一次,在发现敌机行踪后,陆空两军合作,设好埋伏,待敌机进入埋伏圈,空军把它打了下来。杨国耀说,大陈岛上空先后打下过好几架敌U-2侦察机。1968年后,盘旋在大陈岛上空的敌侦察机才慢慢少了。
1964年左右,国民党特务从公海乘小船准备潜入大陆,因为机器故障,小船漂到下大陈岛。特务躲在隐秘处,向台湾发电报时,被我军发现了信号,并确定位置就在大陈岛。岛上部队接到命令,立即对全岛进行搜查,经过两次地毯式搜索,终于在下大陈一地堡将特务抓获。
从那时起,大陈岛防备更加严密。所有联防单位对大陈岛上所有能藏人的地方,每天都由干部带队进行检查。回来后,连部向营部汇报,营部向团部汇报,一级级上报到南京军区;每天报告一次,并记录在案。
民兵是守卫大陈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陈岛上,群众有五六千人,每个连队都跟周边的生产大队(村)建立联防关系,帮助人口多的生产大队组建民兵连,人口少的大队组建民兵排,实行军民联防。每次军事训练,民兵都参与。
为了积极备战,大陈岛上还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在上大陈岛,地下工事非常发达,坑道四通八达。
“这些工事,都是我们战士一钎一锤手工打凿下来的。”杨国耀介绍,战士们干活卖力,抡锤幅度大,用力猛,衣服穿几天就撑破了。但战士们充满激情,从不叫苦。
“军民鱼水情,一生难忘怀”
1969年下半年,眼看4年服役期满,杨国耀着急了。
“我不想走,我爱军营生活,我爱大陈岛。”刚登岛时的“煎熬”,此时,变成了离别的不舍。
就在想方设法留下来的时候,杨国耀接到一道新命令——去下大陈岛担任排长。他不仅留岛,还提干了:“这太意外了。领导找我谈话时,我还问是不是搞错了。”
杨国耀是团里提升的最年轻的一个干部。担任排长后,他更加努力工作,虚心向老兵请教,主动找老兵商量,事事处处干在前,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之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先后担任宣传股干事、通信连政治指导员、宣传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
1983年3月,杨国耀参加省军区教导大队(在余杭)举办的为期8个月的高中文化补习班。当年7月,被提升为团政治处主任。9月,被任命为团政委。
这再次让他感到意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杨国耀后来分析,可能是因为他做事敢担当,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加上当时正值部队新老更替,自己才被组织选中的。
随着职务提升,杨国耀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地位,国防进一步巩固,岛上军民的工作重点逐渐从军民联防向军民共建文明岛转变。
1981年,部队和大陈镇政府签订君子协议,每年各方植树20万棵。在这项活动中,杨国耀是领导,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一个个山头实地考察,手把手教战士植树,还组织干部战士前往玉环大鹿岛参观学习,请林业专家现场指导。5年之间,岛上绿化面积由原来的30%提高到80%,部队被评为全军绿化先进单位,他被评为浙江省绿化先进个人。
1982年,大陈岛实行包船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一些渔民们有心理负担,不敢多捕鱼。杨国耀了解情况后,带领干部战士深入渔村,挨家挨户宣传党的富民政策,让渔民们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地干。为了保障渔船出勤率,他和运修连支部研究成立“为民致富服务队”,专门服务渔船机器检修。1983年,中嘴大队的一部大功率鼓风机坏了,一船虾皮无法及时煮熟。为民致富服务队连续工作,用了一天一夜把机器修好,为渔民减少损失2000余元。这一年,中嘴大队人均收入由上一年的400余元猛增到1000多元,成为岛上的首富大队。
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了,文化生活也应该跟上。杨国耀又开始牵头筹建军民之家和青年民兵之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项目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器材,几乎是“白手起家”。“有困难不怕,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总能克服的。”杨国耀有一个工作法宝,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他和领导小组的同志们,走连队,下村舍,调查摸底,筹集资金,调整房子,购置设备。他做事仔细,小到书籍怎么摆放,装饰画怎么挂,都亲自过问。1983年4月,岛上13个军民之家和13个青年民兵之家全部建成开放。
军民有了文化活动场地还不行,杨国耀看到,岛上有数百名文盲,不帮助这些人把眼睛“点亮”,他们连读书看报都做不到,文化生活质量定然大打折扣。1983年,杨国耀任扫盲领导小组组长,办了6所文化夜校,对全岛进行扫盲。1984年年初,带鱼季来了,卫星大队的渔民忙于出海捕带鱼,学习中断了。杨国耀和扫盲小组同志经过商量,让卫星大队的共建单位120炮连指导员唐定华,带领文化程度高的战士,自备干粮,上船授课。
经过一年努力,岛上324名文盲全部脱盲。大陈岛因此也成为浙江省首批“无盲岛”。
1984年8月,杨国耀出席全国首次双拥先进代表大会,守备第25团被评为全国双拥先进单位。年底,他被省军区党委记三等功一次,被评为浙江省军区双拥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同年年底,大陈岛被命名为“文明岛”。守备第25团被南京军区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回忆峥嵘岁月,杨国耀表示,那时候的生活是艰苦的,但军民同心,斗志昂扬。解放军战士帮助群众建房、搞生产,群众回馈土特产;有群众生病了,部队卫生队连夜动手术,岛上发电机不停歇,直到手术结束才关掉;有战士在海上捕鱼被大风刮走,渔民奋不顾身,驾船出海,救回战士……
“一件件,一幕幕,军民鱼水情,一生难忘怀。”他动情地说道。
老政委说,请他吃的这顿饭,他永远记得
军旅生涯24年,杨国耀迎来了无数新兵,也送走了无数老兵。战友之间,结下了深厚情谊。
在当团领导后,对于犯错误的战士,他都尽量教育挽救。
有一个炊事班班长同卫生队队长闹矛盾,最后炊事班班长做出了出格行为。杨国耀当时正在休假。部队不知道怎么处理好,急召他回去。他了解情况后,给炊事班班长两个选择:要么从严处理;要么主动认错,写检讨,正常退伍。炊事班班长选择第二个。
“对犯错误的战士,处理一定要慎重。如果在档案中留下污点,可能就毁了一个人的后半生。”杨国耀说。
还有一次,一个步兵连班长请假超时。这本来是件小事,但连长没处理好,导致矛盾升级。杨国耀知道后,立即介入,妥善处理。他给班长改过的机会,让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如果表现好,不处分。这个班长很争气,圆满完成任务。退伍时,他主动找步兵连连长握手,但连长就是没有跟他握手。后来,这名退伍战士给杨国耀写信,感谢他在关键时刻拉了自己一把。
对于步兵连连长,杨国耀多次批评他,要求他学习进步,与下属处理好关系,提高领导水平。
虽然跟战士们关系密切,但互相请客吃饭,基本没有。
杨国耀清楚记得,在部队里,他从来没有邀请过前任老政委高智德吃过饭。在老政委离开部队前夕,杨国耀才请他到家里吃了一次饭。杨国耀不会烧饭,就简单下面条吃。结果,面条下多了,变成了面疙瘩。两人只能凑合着吃。
虽然吃得凑合,但是多年后,高智德与他相聚或通电话时,还会提起这件事:“你那次请客,我永远记得。”老战友笑谈,分外亲切。
厚厚的留影集里,岛上留影、战友相聚等照片占了大半。几乎指着每张照片,他都能讲出一段故事。
看着影集,诉说着大陈岛的往事,杨国耀满眼都是深情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