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 立 本报实习生魏哲帆
很少有老人像王先钗那样,过了70岁仍然有明快的语速和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他的自述,让人对这位老人骨子里的军人气质尤为感佩。
离开大陈岛之后,王先钗回到了天台。以下为王先钗的自述——
1979年3月,我调任台州军分区汽车连任指导员;1980年4月调任台州军分区后勤部汽训队任指导员。此后,我先后在台州军分区后勤部修械所任指导员、台州军分区后勤部战勤科任副营干事、天台县人武部任后勤科长。
1986年2月,人武部因归属地方建制撤销后勤科,设立办公室,我任办公室主任;1993年9月,调任天台县民政局副局长;1997年12月,调任天台县老干部局党组书记、局长;2002年2月,担任县老年体协常务副主席,一直到2007年4月17日退休。
在任何岗位上,我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不是全能,但我有我的特点,组织能力强、行动能力强、团结能力强。我任职过的部门同事,对我都非常满意。
我认为,这和我当兵时养成的习惯密不可分。
我爱读书、爱思考,我的学习意识强,所以理论水平很好。在部队时,我给战士讲政治理论课,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针对性很强,效果也较好。到地方后组织离退休干部学习,能把握老干部的思想情况,结合天台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入浅出,讲得恰到好处,离退休干部很喜欢听。
但这种能力不是一下子就有的。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给战士上政治课,辛辛苦苦地准备了30多页讲稿,但在课堂上不到一个小时就讲完了。原计划是讲半天,剩余的时间该怎么安排?那天,我真的很尴尬。
后来,我经验丰富了,从写详细讲稿,转变为列提纲,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内容。详略、长短,都在我心中。
担任天台县老干部局局长时期,我两次参加全省老干部局局长培训,两次代表小组向大会汇报,大家的反映都很好。省老干部局局长参加我们小组讨论时讲:“王局长,你这么能讲,应该去宣传部任职。”
会议上的讲话,必须讲到点子上,这是我慢慢锻炼起来的。
只停留在理论上,当然不行。在工作中,我凡事亲力亲为。
每到一家单位,我都能坚持事事以身作则,带头走在前面,要求自己先做好。所以,我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在大陈岛时,一营营部规定,每个人在三天里打柴400公斤,我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在油库装卸油料时,我都跟战士一起干。在汽车连,我搬水泥比战士搬得还好。平时搞生产,田里水里我都走在前面,全体干部战士都非常佩服,我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战斗力自然就高了。
人心需要温暖,当干部,必须了解群众的心理。
我每去新单位,第一步就是开展调查研究,找每个干部、战士谈心,请他们介绍情况找问题,并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中层干部的作用,找准问题所在,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这样工作既不会脱节,又可在实践中自我提高。
我在老干部局时,老干部们曾向我反映问题,企业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没有落实,有的老干部好几年没报过医药费,有的已大半年没发过工资。按照政策,我提出政府补助一点,企业自身解决一点,社会资助一点,用了半年时间,就建立保障机制和县财政支持机制,彻底解决问题。
刚退休那段时间,我还会主持县老年体协的一些日常工作。各项活动随叫随到,兼职多,会议也多,我爱人经常讲:“你退下来了,我看你比在职还忙。”
现在,我安心在家带孙子,真正享受平静生活了。我觉得,这一生真的很充实。
说心里话,我一个农民的儿子,靠党组织的培养,成为国家干部,退休后的待遇也不错。
我很感恩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对照革命前辈,他们为解放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向革命先烈和老前辈学习,继承遗志,奋斗终身。
当兵,就要走在前面。这一点,我终生铭记。
本版老照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