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彭 洁
这是一道极具沿海城市地域特色的美食。以至于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脚步》篇章里,这道美食的主要食材,以东海美食代表之姿,占据了好几分钟的时长——
“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是一种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鱼类。使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鱼线,捕捉10米开外、仅5厘米长的猎物,其难度和精准度的要求,不亚于20米外投篮。从发力到捕获,仅需八分之一秒。”画面中,鱼线挂着一个弯钩,甩出,弯钩准确地落在跳跳鱼前方,鱼线一收,弯钩钩住鱼身,往回一拉,一尾跳跳鱼便“飞”向鱼篓里。画面一转,烟火升腾,“几尾跳跳鱼便能成就一锅靓汤”,跳跳鱼的鲜美滋味自是不必多说。
七鲶,属跳跳鱼的一种,身形相对娇小,是海洋在滩涂之上对人类的馈赠。坐拥广阔滩涂资源的路桥人,以“煎”的烹饪方式,赋予了这份馈赠另一种鲜香的口感。
菜名
在“百县千碗·鲜在台州”16道海味中,香煎七鲶被谐音为一个颇有寓意的菜名:相煎七年。
“这道菜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七鲶要用小火慢慢煎,还要控制火候,煎的时间也挺长,就好像人繁琐的生活一样,既要有烟火味,又要有慢慢处理事情的耐心,所以当时就想到了这个谐音。”路桥区餐饮协会秘书长陈东城解释说。
在《寻味路桥》中,相煎七年(香煎七鲶)的菜名还有另一个寓意:“野生跳跳鱼腥味重,须用文火煎制,意‘慢’,煎后骨脆肉酥,制作的重头戏在一个‘煎’。‘七鲶’与‘七年’近音,‘相’与‘香’谐音,煎后鱼香四溢,因此得其名‘相煎七年’,意味着渔业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坚守,也意味着做事不可心急,要有相知相守的过程,在这过程里,有一种慢和煎熬是必须的,教会人们坚韧隐忍。”
你看,还没端上桌,仅仅是菜名,七鲶就给足了人们发挥想象的空间。
滩涂在形成之初,就被海洋赋予了重任,它是近岸海域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但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滩涂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孕育了七鲶。就路桥而言,离东海最近的金清人是最熟悉七鲶的,这种身子又黑又圆,凸着两只眼睛,又丑又萌的生物在袅袅炊烟中幻化成一道美食后,最为人喜爱。
梁旭是土生土长的金清人,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离家不远有一大片肥沃的滩涂,欢快地跳跃着数不清的七鲶。邻居家是“讨小海”的,不扬帆远航也不撒网捕捞,只戴着一顶斗笠,背着小竹篓,脚踩着长长的雨靴,去向大海的浅处滩涂“讨生活”。
海洋总是那么慷慨,人去讨,它便给。于是,邻居家门前的空地常常会支起稻秆,点燃成火,用来烤制七鲶。烟熏之下的七鲶缩去水分,成了酥酥脆脆的干,仿佛浓缩了整个海鲜的鲜美,撒点椒盐,一口咬下去,“好吃到爆”!梁旭说自己到现在也没忘了那种海洋糅合了烟火的味道。
路桥人质朴,没有太多“花丝丝”的念头,熏制好的七鲶干就配着粥吃,一口七鲶干一口粥,能吞下一大碗。在陈东城的印象中,这一幕也很熟悉,“一般情况下,做成的七鲶干吃个两三天都没问题,所以以前讨海人或下地劳作的农民,都会带一些七鲶干和粥充饥”。
烹饪
作为一种“没有养殖的”海味,七鲶很受当地人喜欢。
“无论是在金清这样的海边,还是在一些菜场,偶尔会有渔民捕上七鲶来,很多人看到了就会争相抢着把它买走,因为平时不怎么碰得到。就算是在码头,偶尔上来比较多,有个一二十斤的,也很快就会被饭店、酒店买走,有需求的都要提前跟船老大打好招呼,‘有碰到的话给我留点’,这样才行。”陈东城说。
“相对于别的食材来说,七鲶比较小众,毕竟是野生的,数量也不会特别多。”他说,每年只有在夏季,去滩涂上捕七鲶的人才会多,所以一年里也就只有天气炎热的那几个月,才能一饱七鲶的口福。
煎,是对小众食材七鲶表达敬意的方式。
七鲶肉质细腻,用来烧咸菜、烧梅干菜,都能成就不错的口感,炸酥了也好吃。但香煎七鲶,却最能将七鲶本身的香味、鲜味融合在一起。用菜籽油煎,则更接地气。
首先要保证每一尾七鲶都是活的,洗干净,也可以用黄酒稍微呛一下,不用作开膛处理,“因为它本身很鲜,不需要怎么特别处理,洗干净了就行”。
锅烧热,滴入少量的油,把油在锅里像摊麦饼一样地铺满,再把七鲶直接倒进锅里,盖上锅盖,免得它跳出来,转小火,慢慢地煎。
煎七鲶,是一个极需要耐心的过程。如果有需要,可以适当再加一点菜籽油,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猪油,因为香煎七鲶出锅后可趁热吃,冷了带点脆也好吃,但若用猪油煎,冷了七鲶便会“冻”住,影响口感。所以一般来说,都是用菜籽油煎得黄黄的、香香的。当然,植物油、色拉油这些也都可以。
七鲶煎到发脆,放一点点盐,再放点蒜末、葱花,最后再稍微翻炒一下,就可以出锅了。
白露过,秋意浓。这道香煎七鲶,你可要慢慢品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