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保才
常在报纸副刊上读到彭连生的文字,却一直缘悋一面。只知道他是文物保护工作者,还想,这应该是年逾花甲甚至古稀的老者,因为他笔下的文字和文字表达的内容,都显“老”。
直到今年5月,报社有个活动,邀请他作为文物专家参加,才有了面对面的机会。一看,竟是个黝黑而有些瘦削、文弱而不失精干的中年男;一问,70后,比我还小一岁。
可是他与文物结缘,从事文物发现、保护工作,从业余到专业,已经30年。是谁借了一双慧眼,让他在这个常人看来枯燥、寂寞的领域一路前行、孜孜以求、成就斐然的?
没有别人,就是他自己,炼就了一双剔抉爬梳、穿透历史的“火眼金睛”。靠什么炼就?没有别的,就是一种对文物与生俱来的热爱、“咬得菜根”的吃苦、锐意穷搜的探究。一个人的成长,内因起决定作用。这些情感与非情感因子,托起一个驰名台州乃至全省文保领域的彭连生。
当然,他生于临海,浙江省首个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他矢志文物工作,提供了如鱼得水的环境;他的脱颖而出,还得益于别人的慧眼识人。18年前,仅念过高中的他,还在一家汽配厂上班,业余钻研文物、史料。其时,他老家杜桥镇要修地方志,临海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老先生们,向镇领导力荐他担纲修志任务。果然,彭连生不负众望,殚精竭虑6年整,一部112万字、高质量的《杜桥志》出炉。他修志,重文字更重实证,跑遍当时全镇123个行政村650个自然村,只为寻访“会说话”的文物、古迹,和熟悉当地历史的老人。
彭连生小时候的家居,是座老房子,后来才得知,就是清朝嘉道年间,当地一位诗人的故宅。这多多少少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上,他从小对文物古迹有天然的兴趣,还喜爱画画。
对老物件格外关注的习惯,让他不经意间涉足文保领域。19岁那年,他在祭扫祖坟路上,发现一座民国22年(1933年)修建的旧墓,看墓上碑文和图案,揣摩“这值得保护”,便自掏腰包请摄影师拍照,寄给临海市博物馆,结果得到回信称,有文物价值,并鼓励他寻找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古迹。
从此,彭连生一发不可收,上班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走街串巷、走村串户,跋山涉水,痴迷于寻找被人遗忘和忽视的文物古迹。他不时地发现、记录,还成文,投给媒体,“让更多人识得好东西”。兴趣所致,他不辞其苦;日积月累,他识物愈准。文物保护,前提在于发现。他一路走来,寻寻觅觅,做了20年的业余文保员、田野考古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3年,彭连生进入成立仅一年的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当上一名专业文保工作者。像一个舞者有了更大的舞台,他愈加乐此不疲,这些年,跑遍了临海全市文保单位,跑遍全市19个乡镇(街道)、992个行政村、35个社区,搜寻文物信息、史料,“找老人谈谈”,做了四百余万字的文物调查笔记。他坚持不懈的“跑功”和日渐深厚的地方文史功底,让他赢得临海乃至台州文物保护“活地图”。术业有专攻,他勤于自学,积极进修,不断“充电”,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一双辨识文物的慧眼更亮。
从深入骨髓的热爱到超越常人的专业,彭连生以勤为径、以乐作舟,潜心修炼成地方首屈一指的文保专家。在文物保护领域,一双慧眼的背后,就是丰富深厚的知识经验积累,这种积累,就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那样有效,每逢难题,迎刃而解。2016年5月,黄岩发现南宋赵伯澐墓,开棺时,严丝合缝的棺身,找不到缺口,根本无从入手。参与开棺工作的彭连生细加琢磨,发现一条一厘米长的黑线,插入刀片,终于顺利掀开棺盖。
身为一个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保所所长,彭连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说:“只有文物保护好了,安全了,才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才能古为今用。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历史的见证者,保护文物,是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的一大前提。”知行合一。这些年,他千方百计,借助警方和社会力量,追回被盗的明代石马、石羊;他建章立制,广泛发动,守护一方文物安全,“文物保护需要政府与民间力量,全社会参与”;他不遗余力,向上争取立项,组织修缮当地众多古建筑;他在2019年“利奇马”台风后,及时开展受淹文物抢救性修复工程,以最大程度延续文物的生命,“保护文物就是彰显文化”。
“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这是不久前召开的省委文化工作会议发出的强音。发现、梳理、保护文物,是文化先行的题中之义。今年是彭连生知天命之年,但他坚称自己是游走乡野的考古工作者,是从文物搜寻和调查中做学问。这个定位,昭示着他会凭一双慧眼、一颗苦心,执着一念,专注于“发人之所未发”的路子,一直走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个文化先行者。
发现古墙砖蕴藏的“文化密码”,只不过是彭连生慧眼识见的一个片段、一个章节。一本包含8年心血与汗水、填补历史空白的《台州府城墙砖录》,将是彭连生在独辟蹊径路上,撷取的又一束“麦穗”。这束“麦穗”,可以延续台州历史文脉、弘扬本土优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