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人物名片
叶良俊,中共党员,1945年出生于赤城街道(原新建乡)坝头村。1965年12月应征入伍,来到大陈岛。新兵集训后,被分配至81团三营六连三排担任高射机枪副射手,后担任三营六连二排炮手、六连连部通信员、团部俱乐部电影放映员。1969年被提干,先后被任命为电影队长、七连副政治指导员、三营营部干事、团政治处组织股组织干事。1981年12月转业,先后在天台县司法局、人大和财政局工作,2005年退休。
本报记者王佳丽/文 杨 辉/摄
1967年的夏天,在六连连部当通信员的叶良俊突然接到了一个通知,组织决定将他调往上大陈的团部俱乐部,担任一名电影放映员。接到通知后叶良俊很欣喜,“这个机会十分难得,其他战友也都很羡慕我。我想着一定要好好学习技术,把这份工作做好”。
夜幕下的放映员
那个年代,岛上的文娱生活很单调,看电影是战士和老百姓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电影胶片是军分区统一调配的,大陈岛上一个月大概会放四五部电影。“拿到片子后,我们通过广播、电话和海报的方式将影讯告诉大家,他们也会相互传递放电影的消息。上大陈的群众知道我是放电影的,有时候在路上看到我,就会追问我,什么时候有新电影。”
到了电影放映那天,叶良俊和另外两名搭档就会带着设备,提前到达放映点。
岛上的电力供应不足,他们需要自带发电机进行供电。因此,放电影的第一步,就是启动发电机,并让电压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电影播放的稳定性。接着,叶良俊和另一名放映员分别将两台电影机架好。让机子与幕布距离保持在16-18米的最佳范围,然后打开电影机,开始对光调试。对光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必须将两台电影机的光影完全重合,才能确保之后两台设备切换时能够不露痕迹。调试结束,关机,等待观众的到来。
夜色愈浓,脚步愈近,战士们一手背枪,一手拿着小板凳,在连值班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放映点,听到“放凳子”“坐下”的口令后,战士们一一坐下。这时,站在一旁围观的群众也纷纷寻找合适的观影位置。在万众期盼中,电影即将开始。
叶良俊介绍:“一部电影根据放映时间长短,由数个胶片组成,每个胶片时长在10分钟左右,完整播放一部电影就要切换不同的胶片。”要想在两台设备间天衣无缝地切换,就要考验他和搭档的默契值以及手速了。
每当搭档负责的电影机快到播放结束时,便会用手在机器上轻敲两下以作提示。叶良俊立刻明白,该自己准备了。于是,他从坐着的装电影机的木箱子上站起,将自己负责的电影机的马达启动。接着,叶良俊一只手抓着离合器,另一只手放在灯光开关处,犹如静静伏击的“狙击手”,聚精会神地盯着眼前的屏幕,等待最佳时机。
这时,银幕上出现了信号光,眨动了两下,叶良俊赶紧把离合器放下去,机器开始运转。等银幕上出现第二次信号光眨动,叶良俊迅速把灯光的开关打开,与此同时,他的搭档在同一时间将他手上的电影机灯光开关关上。如此不停“接力”,两人在不动声色间完成一次次的光影切换。
因为需要时刻关注电影效果,叶良俊只记得眼前的电影画面不停闪烁,却没有工夫留意银幕上发生的故事。“很多人认为,我们放电影的一定看了很多电影,但实际上,我放电影的那四年,没有好好地看过一部完整的电影。”
毕竟,他们要关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发电机供电是否稳定、电影机走动是否正常、图片显示是否清晰、两个设备灯光强弱是否一致、发出的声音有没有噪音等。“我们努力让每一部片子播放呈现最佳效果,让大家看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光影后的守护者
刚到团部俱乐部,叶良俊先跟着老兵学技术。
老兵给了他一本厚厚的电工学教材,叶良俊便从电的基本原理、串联并联电路、如何开展带电工作学起,接着是发电机、电影机、扩音器等设备的操作和保养。没过多久,他就可以独立作业了。
电影放映,最重要的就是胶片。胶片是在不同单位间传递的。有段时间,叶良俊需要每个月乘坐交通船前往海门拿胶片,这让不善坐船的他很煎熬。“坐一趟船需要4个小时。船如果从海门出发,风浪会越来越大,到一江山,风浪会猛烈翻涌。每次坐交通船回来我都会吐,每月一次来回,吐着吐着,后来竟也坐习惯了。”
拿到胶片,回到上大陈,叶良俊要第一时间检查胶片是否有损伤。“我一只手轻轻捏着胶片,另一只手不停转动胶片,用双手感受胶片是否有问题。如果有残破或损坏,要及时修补好。”这样的工作听起来简单,但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
白天,除了剪片修复、保养机器,叶良俊有时也要制作“幻灯片”,配合中心宣传工作。到了夜晚,星空下的露天放映点就是他大展拳脚的“舞台”。在电影正式放映前,叶良俊先操作着手中提前制作的卡片,像播放“幻灯片”一样播送通知或消息,接着屏幕上开始放映一个七八分钟的纪录片,最后才是电影正片“大菜”。
电影放映工作看起来容易,但海岛条件有限,增加了许多无形的困难。比如,岛上天气无常,风驰雨烈,对露天电影放映很不利。
为了降低大风对幕布的影响,在上大陈的四个放映点——码头、风门岭、象头岙、大岙里,竖起了一堵堵用石头、钢筋和水泥做成的银幕墙,又白又平。
为了掌握天气情况,叶良俊需时刻关注天气预报。若是突遇大雨,他们不得不取消放映计划或转移到室内放映。若是下着小雨,叶良俊就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伞,撑在电影机上,小心翼翼地护着电影机继续放映。“冬天,岛上风很大,又很冷。战士和群众围在电影机旁边,可以挡住风,让风小一点,免得风沙吹进机器,对电影机和胶片造成伤害。”
不过,即使准备好了一切,也不是所有的放映都很顺利。“有次扩音机坏了,岛上没有人会修。我们请了通讯连的一位技师来修理。到了晚上,只放了十来分钟,扩音机又坏了,电影变成了‘哑巴戏’。看到大家失望的表情,我们心里也很着急,只能抓紧把机器修好,下次少些差错。”
与光影相伴,每晚披星戴月而归。四年下来,叶良俊操纵着手中的设备,为战士们累计放映了八九百场电影。“看到观众脸上快乐的表情,我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放好电影,不仅是我的职责,也是通过电影,去丰富大陈岛军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两年后,叶良俊被提升为25团电影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