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梦祥
日前,本报发起了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在回收的250多份样本中,家中成受访者选择最多的运动健身主要场所,占比达40.37%。
记者采访得知,忙碌的工作加上交通拥堵等带来的出行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更青睐于购置运动器械在家健身。
客厅成“私人健身房”
“曾经定期去健身房的习惯被疫情打破,疫情好转后自己却又怀孕了,也懒得出门,便入手了一台跑步机放置在客厅。”来自天台的新手妈妈余诚诚说,如今在家健身,成了自己日常锻炼的主要方式。
“孕期因为妊娠高血糖,几乎每天午后都会在跑步机上慢走一小时,现在大概每周慢跑两三次,每次持续1小时。”余诚诚说,在家锻炼,既节约了路上的时间成本,又能克服带娃期间时间的不确定性,还能在手机上定制私人锻炼计划,价格比线下私教课更便宜。
家住椒江太阳城小区的蒋先生,早在四五年前便购置了家用跑步机和动感单车。人到中年的他,身材逐渐呈横向发展,为了控制身材走向,蒋先生便入手了多种健身器材。此后,他每周都会使用跑步机、动感单车运动两三次,还经常举举哑铃。
“天气好时,也会下楼跑步,但觉得还是在家方便。”蒋先生说,尤其天气炎热时,出门没多久便浑身是汗,在家开着空调锻炼,就没这种困扰了。
许倩倩是一名文字工作者,长时间坐着办公,一下班总觉得腰酸背痛。为了缓解肌肉疲劳,她便入手了瑜伽垫,在家跟着手机APP学瑜伽。“之前和同事一起办过瑜伽工作室的年卡,我不喜欢独自去锻炼,有时又和同事的时间凑不上,因此没去几次便懒得去了,觉得挺浪费。”
居家健身有技巧
居家健身如何确保安全呢?记者采访了现支援天台县人民医院的浙江省人民医院主管康复治疗师章晓峰。
章晓峰在日常接诊中了解到,很多人会在家里买一些大型的健身设备,进行力量训练。“这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单纯训练力量对人体的功能改善并不明显,反而会因身体承受过多的负荷而受伤。”
“首先,最重要的是控制运动量。人体内任何组织都只能承受一定的冲击总量,也就是单次冲击×次数,如果单次冲击的能量很大,那么它能忍受的冲击次数就会减少,会产生损伤。”章晓峰介绍,很多人跑步都拼命追求量,这种思想是不科学的。“目前90%以上跑步锻炼的人,都采用后足着地的方式,这对下肢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如果跑步距离特别大,就更容易受伤。”
章晓峰说,运动需要和休息相结合,但很多人天天都做相同的运动,觉得要每天坚持,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人体的组织在训练后会有一天左右的时间处于比较弱的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人体需要充分休息,这样才会变得更强。如果趁组织比较弱的时候锻炼,只会让组织变得越来越弱,最终造成损伤。”
章晓峰说,训练要循序渐进,人体的组织经受合理的锻炼后,会变得越来越强。训练的强度也需要逐渐增加,切忌突然增加运动量。“很多人运动时喜欢听音乐,感觉很舒适,但这样做其实会忽略人体受伤时发出的信号,继续锻炼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放松牵伸训练一定要做。”章晓峰提醒,适当的热身运动,可以使肌肉的温度增高,有利于提高运动表现,但要避免暴力拉伸;运动后有些肌肉需要牵伸,可以用泡沫轴进行放松,这样能改善体态,减少肌肉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