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龙:复活乐器

每个人 跟他的乐器 都有故事 修一把旧琴 相当于在修复 一段美好的过往

▲精通各种民乐器的做法

▲自制的蒙皮工具

▲平日妻子负责卖乐器,张文龙就一心扑在修复乐器上,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

▲琴行一角的矮桌上,堆着各式各样的工具。

本报记者曹思思/文 张 荣/摄

玉环茶堂街31号,一家20平方米的小店铺,张文龙的民乐琴行就“扎根”在这。刚踏入小巷,一阵悠扬的二胡曲便提前“迎客”,走近一看,张文龙正在测试客户刚送来的旧二胡,一拉一听就测出了它的“毛病”。“放心交给我吧,过两天你来取琴,保证跟新的一样。”张文龙说道。

这是玉环一家可以修理民乐器的琴行,张文龙就是在这儿“螺蛳壳里做道场”,把爱好做成了事业。

今年55岁的张文龙,没接受过正规的器乐培训,甚至从未进过学校念书,仅凭着对民乐器的一腔热爱,经过30多年的琢磨和沉淀,成了玉环乃至周边地区有名的修琴匠。不管多破旧的乐器,到他手里都能“满血复活”。

就地取材

穷小子自制二胡

时隔近40年,张文龙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怎样来的。

张文龙出生于玉环玉城街道芦岙坑村,家里7个兄弟姐妹,一贫如洗的家庭没有条件供他读书。年少时,张文龙最喜欢的就是看戏,台下的他很羡慕台上负责吹拉弹唱的老乐师们。

“10来岁的年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家里穷没办法上学,就很想进剧团学习,给人家拉二胡。”张文龙说,“当时找了家剧团,说我一天工钱只要5毛钱就够了,但人家觉得我是个文盲,啥也不会,就把我拒之门外了。”

被拒绝的张文龙很失落,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拉二胡,让剧团对他刮目相看。一把二胡时价几十元,那是张文龙全家一年的生活费。“当时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去山上挖‘草籽球’卖给商贩,饭都吃不饱,根本不可能给我买二胡。”张文龙说。

对二胡的向往在心里一点点“发酵”,张文龙计上心头。他找到剧团,向乐师们讨要了几把坏掉的二胡,带回家就一头扎进屋里,将它们一一“解剖”,研究二胡的构造,摸索着自己做一把二胡。

二胡的琴膜通常用蟒蛇皮制成,玉环当地没有大蟒蛇,张文龙便就地取材,上山抓小青蛇,扒下蛇皮做琴膜,用鸡蛋清做胶水,用竹节做成琴筒……忙活了两三天,张文龙人生中的第一把二胡诞生了,那年他只有16岁。

这把“粗制滥造”的二胡,只能勉强拉出声音,但张文龙视如珍宝,每天在家里拉奏。“我就学着乐师的模样,除了吃饭和睡觉,整天都在拉二胡。”张文龙说。

两个月后,张文龙带着自制的二胡再次来到剧团。剧团负责人被他的精神感动,决定破格录取他。剧团里的二胡老乐师主动指点他,教他看谱、拉二胡、认识二胡,带他入门。

从那时起,张文龙正式与民乐器结缘,一门心思扎进爱好里,开始了修琴大师的养成之路。

自学成才

弹修制样样通

在剧团,跟着戏班子走南闯北之余,张文龙最大的乐趣,就是在乐师身旁看他们玩乐器。随着接触到的民乐器种类越来越多,他辨识乐声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琵琶、胡琴、唢呐、鼓、中阮等乐器,一听就能知道好坏。

“乐器演奏都是靠自己摸索,白天我看乐师怎么操作,晚上回家后自己琢磨着练,模仿他们的手法。”久而久之,张文龙学会了二胡、胡琴、琵琶等民乐器的演奏方法,虽不识字却能看谱,成了剧团里的一把好手。

学会了琴,张文龙并不满足。闲暇时,他还是喜欢收集剧团里各种废弃的乐器,带回家拆开研究。知道他喜欢研究乐器,剧团里有人乐器坏了,就会交给张文龙,让他帮忙“治病”。

“刚开始他们也不相信我能修好,但我每次拿到坏琴就一个人在那琢磨,修好后送还到人家手上,他们的表情都是惊讶的。”张文龙说,慢慢地,剧团里找他修乐器的人越来越多,他都免费帮忙修。

手艺精进了,张文龙开始尝

试制作乐器。剧团下乡演出到凌晨是常有的事,但收工后不管多晚,张文龙都要钻进自己的小作坊,捣鼓各种乐器。

制作二胡需要蟒蛇皮,当时,玉环县域内买不到,张文龙就到外地去进购,堆在家里颇为吓人;板胡需要椰壳,他就从海南带回几十斤椰子,送给左邻右舍吃,把椰壳收回来;为了做鼓,张文龙去收购牛皮、药水,天冷时就把牛皮搬到山边的水井旁,研究鼓的做法……各种民乐器的做法,样样精通。

如今,小到一个唢呐的芯子,大到二胡琴头上复杂的手工雕花,张文龙皆信手拈来。温州、宁波、绍兴、上海等地的民乐爱好者都会慕名而来,或找他量身定做一把乐器,或是修复心爱的乐器,每天他都停不下来。

匠人匠心

修琴更续情

拆乐器,修乐器,制乐器,张文龙练就了一身真本领。

2006年,结束了20多年的剧团生涯,张文龙在茶堂街开起了文龙民族乐器琴行,平日里妻子负责卖乐器,他则一心扑在修琴上。

走进他的小琴行,三面墙壁上挂满了各种乐器,二胡、琵琶、小提琴、唢呐等等。琴行一角,摆放着一张矮桌,上面堆着各式各样的零件、工具。修理乐器,张文龙特别专注,遇到困难自己钻研想办法,自创了多种修理工具。

“像二胡,蒙皮是一道很关键的工艺。蟒蛇皮能不能很好地蒙在琴筒上,很有技术含量。”说话间,张文龙拿出自己设计的一个蒙皮工具,像一个小型的炉子,中间安装了一块圆形的铁网,全靠它降低蒙皮的失败率。

“拿到店里修的琴,大部分都是琴膜破损了。最开始修复琴膜,蒙皮时我一不小心就把皮弄破了,往往修一张琴膜就要损耗好几张皮,成本很高,基本就是亏本给人家修。”张文龙说,手艺人除了手艺,就是工夫值钱,现在他已经能够熟练蒙皮了。

凭借着一双“化旧为新”的巧手,现如今,但凡能说得出口的民乐器,张文龙都能修复。有过人的手艺“加持”,找张文龙修琴的人络绎不绝。

几年前,绍兴的一位民乐爱好者找到了张文龙,他有一把陪伴他多年的二胡,因保管不善不仅琴身斑驳,音色也暗淡无光。“那把二胡买来的价格是2万多元,我花了两三天时间把它修好,基本还原了出厂时的模样,修理费只要了几百元。最后寄回去时,这位先生再三表示感谢。”张文龙笑着说道。

一个月前,温岭一位90多岁的乐器爱好者,托人给张文龙送来一把越胡。这是老人家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把越胡,壮年时为了生活奔波,这把越胡一直被封藏在家中。如今上了年纪,老人想重拾兴趣爱好,可越胡出现不少毛病:皮破了、弦断了,琴身也坑坑洼洼。张文龙潜心修了几天送回,老人家如获至宝,说这就是他年少时的越胡。

这些年,经张文龙手修复的乐器无数。每次他大都只象征性地收几十元的维修费,有的小问题还免费服务。

“每个人跟他的乐器都有故事。对乐友来说,乐器更像是一位陪伴在身边的知音,他们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修一把旧琴,也相当于在修复一段美好的过往。每当把一把破琴翻新,我心里就被满足感充实着。”张文龙说。

于张文龙而言,乐趣还在于因为乐器他结识了越来越多的乐友。乐友上门找他切磋练琴,是闲暇时最大的快乐。


【手记】

一门手艺,一辈子的坚守。张文龙把最美好的光阴都交付给了自己的爱好。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大?张文龙用他的人生解释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天赋和勤奋造就了今天的他。

在我眼中,张文龙就是一个神奇的人,因为喜欢民乐器苦练了一身好本事,也因为喜欢民乐器结识了同行的妻子。妻子懂得张文龙的“喜欢”,一直支持着他,让他毫无顾虑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修乐器真的挣不了几个钱。”采访中,张文龙妻子只说过这么一句带点“抱怨”的话。紧接着,她又说,“张文龙很聪明,任何东西一学就会”,现在能修乐器的人不多,他们不修,这活就没人来干了。

她懂丈夫的执着,所以即使修乐器赚不了钱,也没有要求他改行,而是陪他一起一年又一年做着这件事,过着和睦又平静的生活。

学有所成的人无不经历千锤百炼,其中的苦与甜只有经历者自己知道。在张文龙看来,修复乐器修的不只是乐器,更是别人的美好回忆。也许,若干年后,张文龙的小店会跟随他一起“退休”,但经他手重新赋予了生命的那些乐器,能继续传递着匠人匠心所带来的温暖。

2021-11-0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8698.html 1 3 张文龙:复活乐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