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佳丽文/摄
台州的四季分明,这对我来说很是不错。若是一个地方终年盖雪,或是四季常青,美则美矣,却少了几分惊喜。想象一下,如果没了冬日里灰簇簇的枝头,春日里脆生生的嫩芽,那么,谁能证明冬的离去,谁又能证明春的到来呢?
而住在台州,就不必有这种“单调”的烦恼。甚至在同一个季节里,你可能会遇见院子里的桂花盛开,人行道上的银杏金黄,古道上的枫叶如火,括苍山顶的雾凇晶莹。即使是再冷的冬天,留给台州的风景,也有仁慈的永不衰败。
临海:说走就走,去看红叶
去看红叶的计划很快就定了下来,可惜我们紧急赶慢赶,却还是来晚了些——红叶已落成满地枯叶,只剩下寥寥几棵树还依旧火红。和我们一样“迟到”的,还有古道上那些“闻色而来”的游人们。
茶辽古道不缺“客人”,所以它有理由“有恃无恐”。自宋代以来,茶辽古道便是温台通往绍杭的必经之路,已有千年历史。有了路,便有了生意。旧时,有人在此设茅屋为过路行人提供茶水为业,于是“茶寮”的名字便叫开了。到了宋嘉定年间,郑虔第二十二世孙郑养晦游经茶辽,发现此地环境清幽,风光甚美,决定举家搬迁至此,茶辽村从此兴盛。
古道的路不是天然生成的,古道旁的树木也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枫香、马尾松、黄连木……这些古树的树龄在一百年至五百年之间,是茶辽村的先祖和脚夫们一棵棵种下的。如今,每年到了十一二月,枫叶和黄连木叶开始发黄变红,松树的松针也转向深褐色,茶辽古道开始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沿着古人曾经走过的石砌步道缓缓而上,阳光从树的缝隙中散落,将叶子的红色变得更加艳丽,将黄色变得更加纯粹。树叶红黄相间,竹林郁郁苍翠,层层叠叠,形成色彩斑驳的秋日风光图,煞是好看。
唯一要提醒的是,在流连风景的同时,还要留心脚下的危险。古道的石头在千百年的时间里,经过摩擦、侵蚀、冲刷,经常踩踏的部分已十分光滑,而枯叶在冷风的加持下变得又干又脆,被路人踩碎后的残渣和粉末成了“助滑剂”,如果不注意,就容易摔跤。
有的红,红得灿烂;有的红,红得深沉。步入红杉林中,抬头看去,水杉的叶子犹如一片片烟红色的羽毛有规律地铺在天空的画布上,仿佛列维坦笔下那些极富诗意的情绪风景画。
台州有好几处欣赏红杉林的地方,这次我们去了临海江下渚的红杉林。
江下渚红杉林的位置隐秘而又坦荡——找到它,需要穿过荒废的道路和房子;在它的斜对面,便是繁华喧闹的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连接两者的是平缓的灵江。
周末,天气晴朗,林中散步的游人和前来采风的摄影师不少。在红杉林起点的路上,有人用大音箱放着震耳欲聋的音乐,路过的游人也有接过话筒吼上几声的。
江下渚的红杉林种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如今,树木成林,这里也成了人们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城市密林”。我们走着走着,说起了古人曾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昔日种下的水杉成为独特的风景,既能净化空气,又能供人观赏。那些前人种下的古树不仅让曾经跋山涉水的旅人得到荫蔽,祖先的馈赠又留给后人别样的“财富”——为如今慕名而来的游人提供独一无二的风景,也让村民在山脚下摆起摊位,做起了旅游生意。
仙居:春水新涨,去寻春光
汪曾祺在《岁朝清供》里写道:“我所谓的‘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好想尝尝。”“新涨的春水”该是什么气味?我的脑海里浮现起仙居下各镇西六村的坑河。
我们去的时候是阳春三月,和煦的暖阳将绿植和野草的阴影照在水面之上,形成沟坑里的一半明亮,一半阴暗。柔顺的水草就伏在沟坑之中,顺着水流“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那水草的绿,是一种介于鹦鹉绿和玉髓绿之间的颜色,正是让人发馋的颜色。
“水”是西六村的灵魂,也是西六村人的生活主角。西六坑的发源地便在西六村,家家户户门前设有沟坑,流经村内的坑河有6000米,滋润了整个村庄。这些沟坑曾是排放生活废水的容纳所,经过重新规划和整治,坑河再现清澈。除了坑河,得到改造的还有鹫峰湖的荷花池,曾经的臭池塘和猪舍变成了别有风情的荷花池,成为远近闻名的赏荷地。
村子不大不小,来游玩的游客也没有很多,因此显得格外平静和安宁。路上,我们看见村民们正在沟坑里洗菜涤衣。哦,还有四只四处游荡的鸭子,和我们一同参与了这场“围观”。
我想,四月的春水想必没这么冷了,否则那些鸭子也不会一只只欢快地跳进沟坑里,替我们提前感知“春江水暖”。还有那岸边的垂柳,紫叶李的果实,芫荽的花朵,金灿灿的油菜花,大水缸里长着不知是菰还是短柄草的植物,一眼望去,无限风光皆是春,它们比我们更敏锐地感知变化的来临。
下各镇新路村也有“水”。如果说西六村的水是鲜嫩的,那么新路村的水是另一种清冽的味道。曾经,流经村内的永红渠是臭气熏天的垃圾场,经过改造和修整,又从朱溪港引进活水,带活了整个村庄。枫杨花的花序垂在水上,水流过楼下的水车前,楼上的茶室也开放着,打开茶室窗户,映入眼帘的是巨坑改造而成的观景池,碧水幽幽,仿佛翡翠一般。
新路村的墙是白色的,屋顶是黑色的,窗边屋檐装饰着黑底白纹的图案;桥是石头砌起来的,楼梯是架在屋外的,潺潺流水穿家过户流淌;屋旁盛开的是红色玫瑰,村民归来的篮子里装着的是桑葚,老人正在日光下翻动簸箕晒着的笋干。如果你不追求旅行的深刻意义,也不追求新奇刺激的新鲜事物,那么来这些安静的村子里逛逛,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能赏春光,新路村也不是“没有故事”的小村子。村里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戏台,戏台还保存着精美的雕花彩绘。新路村以前位于交通要道上,往来的人流经过此处,留下了繁荣的潘庐古街。又据说当年经过这里多为温州客商,也影响了古戏台的建造风格。
古戏台后方是崭新的村文化礼堂,村文化礼堂不远处是一条150米长的慈孝长廊。“孝文化”是新路村的特色,村里还建有一慈孝庭,白墙上也到处写着“家有一老 如有一宝”“邻邻里里 老老少少 和和睦睦 亲亲切切”之类的标语。此外,了解仙居抗日活动的潘行善故居,体现乡村文化气息的潘庐书院,记录农耕生活的农耕文化展示馆……都是新路村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村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