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铭耿
近日,台州市基于“台州码”应用的“扫码通行”功能,在全市6600个重点场所推广台州“畅行码”,实现防疫信息登记核验自动化,助力疫情溯源,实现精准防疫。只要扫一扫“畅行码”,就能自动核查健康码,并完成通行登记,经过保密处理的信息,仅用于防疫工作。
用这种数字化的办法取代纸质登记,不仅免去了市民反复填表的麻烦,又填补了纸质填报可能出现的疏漏,省下基层一线大量人力物力,有助于降低防疫的社会成本。同时,基于数字化实现动态管理,让城市管理者对整体疫情防控有一个全盘统筹,有助于提升精准管控、精密智控的应用效能。
除此之外,我市还有不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防疫、办事两不误。比如椒江出入境管理大队为了减少窗口的人际接触,让群众少跑腿,推出了“出入境工作微信”的便民举措,通过微信沟通审核,实现“不见面”办理。这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申请者外出活动,减少了审批事项办理过程中的聚集感染风险。另一方面,从“面对面”变成“键对键”,改变的不只是审核模式,还有服务效率的提升。
如果说,以前的“便民”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和工作态度上,那么随着时代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越来越成为“便民”的得力助手。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论是健康码、行程码、密接人群追踪,还是利用AI技术测温,大数据实时分析人流、调配防疫物资,都体现了技术防疫的属性。
技术防疫也为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契机。不少防疫期间积累的宝贵经验正从“管一时”变成“管长久”。比如基层防疫跟踪管控系统,能够做到将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工作者以及个体,同样可以借鉴到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与智能化水平。再比如,武汉等城市已经将“健康码”升级为“市民码”,打造民生服务移动端总门户,门诊挂号、水电气缴费、不动产验证、酒店入住、乘车停车、景点预约等市民医食住行相关的生活需求,都可以通过健康码的深度应用实现指尖触达。还比如,疫情全程一体化防控体系的建立,不仅优化了政府业务流程,也打破了地域阻隔和部门壁垒,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科学调度,这些都可以运用到城市一体化治理过程。
这其实也是把“防疫”这篇大文章嵌入城市治理的宏观背景之中。技术防疫在保证特殊时期公众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加速推动着城市智慧治理的能级提升。正因此,看似是根据防疫所需、对接民众需求的非常之举,并不意味着“一次性”使用。有些还可以此为契机,着眼长远、深入研究、拓展应用,推动便民服务模式常态化。这样的话,即便疫情过去,类似“畅行码”和“出入境工作微信”的非常举措,还是能以某种形式延续便民服务功能,让老百姓一如既往享受技术防疫带来的“便民红利”。而这想必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