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林:古建藏者

正在搭建的古民居

陈康林

1973年出生,仙居下各人,浙江韦羌物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2004年开始,收藏江西、安徽、浙江、四川、湖北等地明清古建筑50余栋,移至仙居。2018年起,在白塔镇韦羌溪畔打造总投资3.5亿元、占地90亩的古民居文化园。

本报记者蒋虎雄/文 李洲洋/摄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听陈康林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记者一下子就想到了唐伯虎《桃花庵歌》中的名句。

2004年至今,他投入无数精力和资金,收藏了江西、安徽、四川等多个省份的50余栋明清古建筑。

这份痴迷,很多人看不懂,他也很少向人解释。

其实,陈康林的古建情结,早在年幼时便已萌生。事业有成后,他对明清古建筑和自己的人生,有旁人不能意会的情怀和感悟。

“真正的快乐,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他的话中,带着超然物外的洒脱和豁达。

情结

时至今日,陈康林还记得自家祖宅的恢宏气势。

他是仙居县下各镇黄粱陈村人,祖上是大户人家。“仙居县城以东,算比较大的地主了。”

祖宅很大,砖木结构,有3个天井,24间房子,典型的徽式建筑。解放后,大多数房子都分给了别人。

雕梁画栋、石窗木门、飞檐翘角……古朴典雅、历经风霜的祖宅,是陈康林最清晰的童年记忆。那里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和小伙伴们玩耍的快乐身影。

“等以后赚到了钱,一定要把整个祖宅都买回来。”小时候,陈康林有这么个梦想。这也是他最早的古建情结,朦朦胧胧,却已萌芽。

儿时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祖宅毁于一场大火。那时,他在上海做木匠活,为温饱而奔忙。

一直想回购祖宅,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闻讯赶回老家的陈康林,站在失火后的祖宅废墟上,心疼、无奈、自责,百感交集。

“那么好的老宅院,说没就没了!”如今讲起来,陈康林还是觉得很遗憾。

做木匠,是他高中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职业。学门手艺,娶个老婆,养家糊口,也是很多同龄人的选择。

“我父亲农闲之时,经常捕鱼贴补家用,养活了一家人,很是辛苦。”陈康林说,“我是长子,没考上大学,就想学门手艺,帮他代点力。”

正好朱溪有个远房大伯,是朱溪、双庙一带颇有名气的木匠师傅。拜他为师后,陈康林边做边学,锯、锉、刨、凿、钻,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各种技巧。

出师后,陈康林也当起了“老师头”。了解到上海浦东很多人家有做明式家具的需求,他带着徒弟,大胆到上海闯荡。

他肯钻研。

明式家具追求外形柔美持重,线条流畅,但工艺并不简单。各个构件之间,不用金属钉,都靠榫子和卯眼贯穿联结在一起。他反复研磨,遇到技术问题时就虚心向前辈讨教。

每到一家干活,他从不打马虎眼,而是追求精益求精。不错的手艺,加上敬业的态度,给他带来了良好的口碑。

“那时活挺多!我带着五六个‘小老师’,一年到头都有活干,收入在村里算蛮好的那种。”陈康林颇感自豪。

有别于很多同行,他还抽空研究明清家具文化。他觉得,任何手艺,只有熟悉其文化传承,最后呈现的作品才能富含其应有的韵味。

“比如官帽椅,首先要知晓它的寓意。”他说,“四四方方,板板正正,表现出来的是‘坐要端,行要正’的礼节风仪。”

这种研究,自然而然延伸到了明清古建上。明清两朝,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要求都达到了顶峰,遗存下来的古建众多,常让陈康林拍案叫绝。

夜深人静时,他经常会想起曾经的祖宅。“如果我早点有钱的话,祖宅或许就能保护留存下来了。”

首藏

江西临川流坊村的“大夫第”,是陈康林收藏的第一栋明清宅院。

在上海做木匠七八年后,陈康林有了一定的积累。凭着敏锐的眼光,他捕捉到了一个商机。

当时,很多医院都开始把“科技兴院”列为第一发展战略。但一个尴尬的问题是,一些中小型医院,想引进大型CT机、磁共振等医疗设备,却缺乏资金。

陈康林看到了市场需求。

他果断出手,通过各种途径,斥资购进上述医疗设备。然后以合作方式,将设备“推”进了一家家医院。合作方式很简单,收入分成,每月结算,若干年后设备归医院所有。

同时,他还负责帮合作医院培养相关人才。

如是“滚雪球”,陈康林赚了很多钱。“最多的时候,我在各个医院有几十台设备。”

这让他收藏明清古建,有了底气。

2004年春天,带着家人到江西临川旅游时,陈康林留意到了“大夫第”,一座占地360平方米的清中期官员宅院。

这个宅院有7个天井,造型精美,无论石雕、木雕还是砖雕,工艺都很精湛,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陈康林。

宅院二道门上的“德佈全城”石雕匾额,不仅有60多个人物雕像,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传说官员的女儿懂医术,时遇疫情,她出资从湖南、福建等地购买了大量药材救治百姓,誉满乡里。皇帝得悉,欣然赐匾。

当时,古宅里还住着几户老人家。因年久失修,有些没人住的偏房已经漏雨。

陈康林想起了毁于大火的祖宅。眼前这么好的宅院,如果任其颓败下去,那太可惜了!“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把它买下来,整体迁移到仙居,让它得到妥善保存。”

回家后不久,他又特地赶回流坊村,找“大夫第”的几户主人谈自己的打算。他们有的同意,认为让老宅换个地方修缮保护,不失为一件好事。

也有不同意的。毕竟是祖传老宅,要卖掉的话,思想上一下子难以接受。

对此,陈康林也理解。他前后20余次赶去临川,最长的一次住了个把月。他承诺,“大夫第”整体移建时,一定请最好的工匠过来修缮;原来的住户去仙居,他提供免费吃住,不管多久都行。

如是半年多,他的诚心,最终打动了所有住户。

这次收藏,用了多少钱,陈康林不愿透露。记者询问时,他只说,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花多少钱都值!”

2006年左右,陈康林再次转行,做天然橡胶贸易。在印尼收购,然后销售到日本。短短几年,生意越做越大,他还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橡胶园。

故事

相比做生意的独特眼光,陈康林更愿意与人分享明清古建文化。

他说,明清两朝是中国古建发展最辉煌的时候,除了官方建筑大行其道,民间的大院、名园也发展很快。与北方人不同,南方人有钱后,大多喜欢建园林式的宅院,比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他收藏的,大多就是南方的明清古建。

用他的话说,每座古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的每一次收藏过程,也都有一个故事。

江西丰城有座建于明末清初的老宅,体量不大,属于有钱人家的别墅。老宅的正屋两侧,有“耕读渔樵”和“梅兰竹菊”木雕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陈康林相中了。

价格谈得差不多时,一个福建藏家横插一杠,抬价买走了这座老宅。陈康林不舍,加价20多万元,从福建藏家手中再买回来。

当时老宅已拆,贮存在一个仓库里。搬来运去时,丢了些构件,他至今仍很心疼。

事业有成后,陈康林对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有钱有闲,他完全放松自己的心情,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爱上了越野。仙居县城西边有座山,只有弯弯曲曲的人行通道,没有公路,他能驾车开到山顶的寺院。

一群越野爱好者聚在一起,相互之间只切磋车技,从不攀比钱多钱少或者职位高低。陈康林很喜欢这样的氛围。

他还从新西兰买来几匹马,专门请人来饲养。国际马协在北京组织的一场马术障碍赛上,他凭着娴熟的马术获得了第四名。

闲来没事时,他会叫上三两好友,骑着马到下各镇区或者邻近的乡里溜达溜达。一路上,回头率很高,“很拉风”的感觉。

此外,他积极回报桑梓。

县慈善协会组织的爱心助学活动,陈康林踊跃响应,前后结对了多名贫困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全程赞助。村里要建老人门球场,他二话不说就掏出钱来。

当然,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还是放在古建收藏上。

东奔西走,陈康林收藏的明清古建越来越多。为此,他在江西丰城和老家仙居租了3个大仓库,用来保存拆下来的古建构件。

每座古建拆下前,都要全面拍照存档;拆下后,所有构件都要标好号。再加上运输和储存,工作量很大,但陈康林乐此不疲,一点也不觉得烦。

“这些古建都是宝贵的历史财富,让它们能够更好地留存下来,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说。

也有人说他这是在“烧钱”,他一笑了之。

愿景

生于仙居,长于仙居,陈康林有很深的家乡情怀。

随着古建收藏数量的增多,他在圈内有了一定的名气。省内的杭州和江苏的盐城等城市,都曾向陈康林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他能过去,让收藏的古建再焕光彩。

陈康林一一婉言谢绝。

让这些古建在仙居“复活”,让家乡人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明清古建文化的灿烂辉煌,是他从未改变的初衷和愿景。

原本,他想在朱溪找个地方,打听用地政策等问题的时候,县里主要领导听到了他的古建收藏故事,很快拍板:在白塔韦羌溪畔打造古建文化园,让游客在仙居饱览神山秀水的同时,也能领略高品位的古建文化之美。

2018年,这个名为“楠园”的古建文化园正式开工。陈康林请专业团队来规划设计,建成后的楠园里,有他精心挑选的38栋明清古建,宅院、戏台、藏书楼等应有尽有。

一句话,水榭楼台,美不胜收。

古宅重建,并不容易。这三年来,陈康林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楠园的建设上。每一座古宅,他都不惜成本,努力让它恢复原有的模样。

“哪里来的古宅,就请哪里的工匠过来。这样,重新修缮的古宅才有原汁原味。”这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一项“铁律”。而且,他请过来的,都是当地有名的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

园中藏书楼的彩绘修复,他甚至请了曾在故宫做彩绘修复的专业团队。

他经常骑着个电瓶车,穿行在楠园里,监督古建恢复工作。看到工艺有“跑偏”的,就毫不留情要求返工。

“同样的朝代,清中期时经济发达,建筑工艺最精致。清晚期时兵荒马乱,可能就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从而导致建筑风格不一样。”他说。

因此,他要求古建恢复团队不放过任何细节,“直到经得起专家的审视。”

在建的楠园里,尘土飞扬。陈康林早上从县城的家中出发,白天都忙碌在工地上。中饭和晚饭,食堂就餐人多,他经常夹点菜到碗里,然后蹲在门口吃,一点也没有老板的架子。

带着记者参观时,每一座古建的精妙之处,他都如数家珍。

尤其是四五年前,来自四川和湖北的4栋金丝楠木古宅,虽然规模不大,但因为很难收藏到,他特别喜欢。

他说,湖北恩施林业文化博物园中,有栋400年历史的金丝楠木古宅,古建专家称价值8亿元。“我仔细对照过,与我这里收藏的也差不了多少。”

他有个想法,要在楠园的水榭楼台和明清古建间,种满金丝楠木。去年他做过培育小苗的尝试,但最后都被寒潮冻死了。他相信,只要肯下功夫,这个想法肯定能实现。

“明年这个时候来,你就能看到一个堪称民间故宫的楠园了。”他说。

2021-12-3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3377.html 1 3 陈康林:古建藏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