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用来看

黄保才

在这个地球上,人类造房建楼,自有能力以来,不知翻过多少遍了。岁月更迭,天灾人祸,自然淘汰,拆旧建新,那些经受时间考验留下来的,宫殿、楼台、寺院、民居等等,被称为古建筑,已硕果仅存。“物以稀为贵”,年代离我们越远,就越少,也就越有价值。这个价值,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一言以蔽之,古建筑,不是用来住,而是用来看的房子。现代人,以古建筑为栖身之所,毕竟少了。

有人数典忘祖,白读了诸多史书,非得要“破旧立新”,大拆大建,很多地方的古建筑被毁灭殆尽,以致留下千古遗恨。有人摧毁,就有人保护。政府立法立规,是尽可能地留住有价值的古建筑;民间有识人士,在市场条件下,也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列,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山西省有个叫郭荣林的企业家,前些年就建起古建私人博物馆,荟萃明清徽派古宅500多套,晋派古宅150多套,及上万件古家具,被称为“古建收藏第一人”。仙居农民企业家陈康林,也是一位醉心古建筑收藏的民间有识之士。

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文物遗存,弘扬民俗文化。收藏,是保护的好办法。有人收藏书画,有人收藏雕塑,或古代家具,都是传承文脉的方式,相对好办些。但收藏古建筑这些“大家伙”,不是一桩容易的事,得有爱好、有钱、有地、有闲、有好眼力。这一切,对陈康林来说,都不是问题。他从小生活在古宅中,有一种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古建筑爱好情结;身为企业家,他经营有方,积累了雄厚资金;家乡政府领导英明,有远见,为他收藏古建、异地复原腾了一块“理想之地”;得益于做生意、办企业独特的运作方式,他有充裕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他木匠出身,加上这么多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对林林总总的古建筑,有专家般的鉴别力。

陈康林一心一意要将那些“用来看的房子”,收罗到老家仙居,建个起名“楠园”的“民间故宫”,也就是古建筑博物馆,这是给神仙居景区平添文化内涵,这是文旅融合的大美盛事,这是将个人爱好化为文明守望的事业。

学历不高,却独具文化眼光,陈康林一定越来越深切地体悟到,古建筑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厚重历史内涵,是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古建筑不只是用来欣赏,还会说话,是可以倾听的。那些古老屋宇上的雕梁画栋、石窗木门、飞檐翘角等,每一个细部都可能诉说着数百年的荣辱兴衰,我们可以感知古人的思想和智慧。一根梁上的花纹和木雕,就能折射民家和官家之别,反映当年主人的地位、财富状态;镂空的雕刻,寓意虚心学习,石榴团结,表示子孙满堂。还有,不同地方的古建筑风格各异,流派众多,但共同的特点是,古朴与简约同在,庄重与繁华一体,因此而蔚为大观,值得分门别类,深琢细究。

古建筑保护,当然是原地最好,但当所在地失去保护条件和环境时,异地复原就成了“最不坏的选择”。事实上,古建筑搬迁、安装、设计、修缮、雕刻、施工,已成了一门学问。陈康林出于热爱,秉持专业本领,小心翼翼地从事着古建筑异地复原工作。他从江西等地收集古建筑,给它们在仙居“安家”,但绝不转手给外国人,哪怕出再高价。他视古建收藏为自己的文化事业,小有名气后,外省人谁也邀请不动,“生意做在外地,事业放在家乡”。事业是树,善心是根。他在经营企业、收藏古建的同时,慷慨解囊,扶贫帮困,结对助学,参与公益。这些,都是他爱国爱乡情怀的真切体现。

陈康林收藏古建筑,是纯粹的。他凭借自有资金,只要自己看中的、喜爱的,就执着一念、不惜代价购买,从不计较时间精力的付出,从不考虑经济上的回报。就像他说的,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无法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花多少钱都值!”以有价的金钱买无价的文化,这得益于他对传统文化遗存的痴爱和价值认知,也有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底气作支撑。这是一个真正收藏者的大胸襟大气魄。主观上,他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客观上,他在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作贡献。陈康林费时耗力砸钱建的“楠园”,肯定为家乡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为这里供的是“用来看的房子”,是一个古建收藏者心血、智慧的结晶,让当代人和子孙后代,能从中领略悠久的历史文脉,不忘“我从哪里来”,明白“要到哪里去”。

2021-12-3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3378.html 1 3 房用来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