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元 萌
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少不了每一个个体的奉献,也离不开每件小事的积累。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事成到事事成,志愿之路上,团队与坚持显得尤为重要。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志愿服务天天在行动。今明两期“视点”,记者分别聚焦我市志愿服务团队与志愿服务工作者,关注他们在专业助老、文化服务、医疗科普等不同领域的暖心故事。
7年,专注医疗科普
2015年11月,台州市青公益服务协会(以下简称“青公益”)成立。成立初期,它的定位是一家从事医疗、教育、环保等社会救助以及开展相关研究和宣传工作的社会团体。“以专业和同理维护生命尊严”,是“青公益”一直以来的宗旨。
记者了解到,“青公益”的核心项目“古咕丁”医疗知识普及计划,是针对我国西部藏区学校开展的,包括保健室配置、健康档案跟踪、卫生习惯养成、传染病多发病防治在内的医学科普培训计划。
“作为知识型项目,‘古咕丁’的核心在于人,首先是要培养能把医学知识讲清楚、讲简单的授课志愿者。”台州市青公益服务协会创始人刘青表示。
近7年来,“青公益”在江浙沪1所医学高校、8个实习教育基地的近5000名医学生中开展海选,超过200名的志愿者分期接受了近一年的培训,核心志愿者长期参与度达88.76%。
“我们将志愿者输送到藏区,从手把手教会老师如何正确测试视力开始,在97所学校218名健康教育老师中推广基础医学课程,在3360名藏区学生中开展健康普查并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推广卫生习惯48852人次,帮助符合条件的11个学校配置标准化保健室。”一系列的数据,囊括了几年来“青公益”在藏区所做的志愿工作。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了志愿者们的心。多年来在藏区开展医疗知识普及工作的“青公益”,立刻投身到防疫志愿服务工作中。
刘青与核心志愿者高野、陈泽琪,以及来自医学院校的多名硕博研究生,从2020年1月23日我省启动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起,历经40多个小时的不眠不休,整理编审20余万字资料内容,从大纲指定、内容细化到专业审定,于同年1月28日推出了全国最早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志愿者培训手册》(以下简称《培训手册》)。
一本手册,被视为“台州标准”,并迅速推广至全国,累计被各类培训教程引用达20余万次。“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家对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培训手册》也在不断更新中,希望能为更多的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借鉴。”刘青说。
去年年底,西安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得知情况后,“青公益”将2020年编写的《培训手册》推送给陕西20余家社会组织使用,并通过网络参与救援资源的协调对接工作。
能够解人所难、济人所急,对于刘青和她所在的志愿服务组织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10年,小城图书馆的志愿力量
“2021全年书籍借阅量17385册,上架新书4000余册,举办文化活动500多场……”这是三门县有为图书馆的一组数据,高工作量的背后,离不开有为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
从2012年6月创建以来,三门县有为图书馆走过的10年,也是有为志愿者团队迅速成长的10年。这里聚集了大家庭志愿者、绘本故事志愿者、社区小站志愿者、行政志愿者、劝募传播志愿者、运营志愿者、一日馆员、自组织志愿者、嘉宾志愿者……
2020年底,三门县有为图书馆在嘉兴市王店镇开了分馆——梅里有为图书馆。三门馆和梅里馆两地的志愿者,经常相互交流和合作。他们各司其职,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为小城的阅读推广、文化共建共享贡献志愿力量。
“2021年,有为图书馆两个馆有293位志愿者参与服务,服务时长总共4848小时。”三门县有为图书馆负责人丁玲萍表示,如何将志愿服务融入到日常的阅读推广、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中,是有为图书馆需要长期考虑的课题。
2018年4月,三门县有为图书馆社区故事小站,开启了第一场活动。绘本故事在馆员们的接力下,从馆内延伸到馆外社区。目前,社区故事小站共有6个,每个小站配备一两名站长,不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绘本借阅、故事会及其他文化服务。
社区故事小站有150余名志愿者,共计开展故事会近1000场。仅2021年,故事会就开展了近300场,受益居民达9000余人。
社区故事小站的志愿者泽泽妈妈,在三门县有为图书馆的支持下,做过图书漂流活动、建立了绘本微信群,在当地社区开展了80场“地摊故事会”。她说:“现代教育理念从传授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恰好有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自由发挥。现在我已经开了80场故事会,目标是把100场故事会带给社区的孩子们。”
除了社区故事小站,三门县有为图书馆还拥有丁丁故事会、成人绘本交流会、有为素养课、中小学生夏令营等品牌活动。“99公益日”期间,志愿者们还为“共建一座小镇图书馆”发起劝募活动,让汇聚的爱心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坚实根基。
对于三门县有为图书馆来说,善意是不断流动的。通过回馈志愿者,激励他们更好地服务大众。馆方对志愿者采取积分制度,积极参与馆内的志愿服务即可获得相应积分,志愿者积分可以兑换文创产品、讲座等文化活动的入场券等。
“10年前,一群年轻人画下在自己家乡建立公益图书馆的美好蓝图,于是有人出力、有人出资、有人出技术、有人出智慧。”丁玲萍说,“我相信有为的价值就在于集体的力量,它是一群人共同的信念,是对家乡的爱,亦是对未来教育的期待。”
11年,5336场善行
2011年3月成立至今,温岭市城南义工服务队走过了11年的志愿之路。“5336场善行,约13.6万人次受益”,城南义工服务队创始人张金华向记者介绍说,每场志愿服务后他都会及时记录,因为这是属于整个团队的善心与付出。
成立之初,队里只有6名队员,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600余名注册志愿者的大家庭。多年来,城南义工服务队秉持着“扎根农村,尽心尽力为父老乡亲服务”的初心,踏遍了城南镇49个村落。
“我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留守老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等。”张金华说,“城南镇有200多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分散在各个村落,是我们的重点关怀对象。经过队员逐一走访、摸排记录后,我们会定期组织队员上门服务,光是‘敲敲门、聊聊天’活动就开展了1500多次。”
居住在山区的留守老人,想下山一趟并不容易。义工服务队了解到老人们的需求,会定期深入各村,为他们提供义务理发、量血压、送医送药等服务,并送上油、米、面等生活物资。
除山区老人之外,城南敬老院也是义工服务队的服务对象。每月,队员们都会定期看望老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有时还会组织文艺活动,为老人表演越剧等节目。
“志愿服务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服务过程中要与老人用心交流。”张金华表示,“只要我们用心了,老人都能感受到,我们也被当地人称作‘亲人志愿者’。”
光是生活上的关怀还不够,城南义工服务队于2016年6月推出了“爱心电影院”活动。“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所以我们考虑能不能为老人提供精神层面的服务。”张金华说,和老人聊天时,有人说自己大半辈子没看过电影,于是,为老人放映电影的想法坚定了起来。
“电影可以为一千个人放映,也可以只为一个人放映。‘爱心电影院’的初衷,就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每个村观看电影的需求都不同,义工服务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放映。
一开始,放映活动仅在城南镇范围内进行,如今已经走进了温岭多个乡镇(街道)。截至目前,“爱心电影院”共放映电影400余场,影库也在持续更新之中。放映电影间隙,义工服务队也会插播关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的宣传片,来提升老人的安全意识。
如今,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义工服务队中。“加入我们服务队的爱心人士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还有40多名国际友人。不少人成了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让爱心不断地传递下去。”
城南义工服务队日复一日的坚守,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曾被授予台州市优秀义工团队、温岭市劳动模范集体等称号。
未来,服务队将走得更远。不落下每一户有需要的老人,就是他们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