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宝鸿:“跪者”仁医

图为陶宝鸿跪地为患者手术。本报通讯员陈 肖摄

本报记者颜敏丹 陶子骞

“陶医生,技术好,态度好,责任心强。”

这是患者给出的评价。

“宝鸿主任,医术和口碑,都很OK。”

这是同行的评价。

患者口中的陶医生,是谁?他就是台州市立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陶宝鸿。

春节期间,一张拍摄于2月4日(正月初四)晚上台州市立医院手术室,陶宝鸿跪着手术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很多人纷纷点赞,留言:医者仁心……他成了“网红”医生。

近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挖掘了一些“网红”背后的故事。

照片走红是偶然,“跪”是常有的事

照片中,身着蓝色短袖手术服的陶宝鸿双膝跪地,挺直着腰,神情专注地为一个患者做手术。拍摄者是台州市立医院的麻醉医师陈肖。

“被这画面再次感动到了,顺手拍了一张。”陈肖说,当时她给患者麻醉后正在处理其他工作,一转身看到陶宝鸿双膝跪地做手术,想着过年大家都在家团圆,他不值班却专门赶回来给患者做手术,而且是以这种特殊的姿势,就拿起手机拍了照想留个纪念,并在手术结束后发到朋友圈。

“拍的时候,他已经维持这个姿势20多分钟,当时他的手臂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但依然保持这个姿势操作。”陈肖说,刚开始,陶宝鸿是直接跪在手术室冰凉的地板上,膝盖底下那块布还是其他同事发现后硬塞过去的。

当天是陶宝鸿的门诊日,由于患者多,他一直忙到晚上6点才下班,回家吃了饭又匆匆赶回医院急诊手术。

动人“一跪”照片被大量转发,陶宝鸿一下子成为“网红”医生。第二天,他的微信频频出现同事、同行、患者发来的信息,面对这样的走“红”,他有点不好意思,“常规操作姿势了,其实科室里的其他医生也都是这么做的。”

如他所说,其他医生碰上这一类手术也都是这么操作的吗?该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李志海说,作为一名耳鼻咽喉科的医生,每年都会遇上几十例的食道异物手术患者,其中60%左右的手术都需要跪着进行,口咽部的手术也需要经常采取跪姿,但凭陶主任这样的资历、手术能力,完全通过调整患者手术床的高度,坐着开展手术。“他这样做,是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损伤。”

患者至上,他把患者当作客人

陶宝鸿很忙,记者约他采访,并不容易。

记者第一次和陶宝鸿见面,是2月8日中午。他留给记者的印象是,随和。

台州市立医院门诊大厅门口,一个穿着白大褂的男医生,一头白发,中等个头,身材清瘦,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他和我们打完招呼后,就顺手拿过摄像记者手中笨重的三角架,“辛苦你们了。不过今天我有几台手术要做,只能中午抽一点时间,就聊我的科室和团队吧。”

记者第二次和陶宝鸿见面,是2月15日。他留给记者的印象是,尽责。

当天上午,陶宝鸿门诊。

来自椒江葭沚街道的何智军夫妇,带着10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来就诊,他说:“陶医生的号很抢手,两个小孩都有点小问题,干脆一起带过来看。”

两三年前,何智军的舅舅听力有问题,多方寻医治疗效果不佳,后经陶宝鸿手术治疗后效果不错,此后,全家人看耳鼻咽喉方面的疾病就认他。“陶医生,技术好,人有耐心,责任心强。”何智军如此评价。

当天中午12点,已到下班时间。12点2分,第49个患者李女士刚从诊室出来。12点38分,他看完最后一个号。这时,陶宝鸿走出门诊大楼,匆匆赶往重症监护病房,当天中午有个疑难病例全院大会诊、讨论正在等着他。

当他结束工作,来到食堂吃饭,已是下午2点20分。

下午3点,他和同组的医生李勇、王艺龙,来到解剖实验室,进行解剖业务上的指导与探讨。

当晚是一个月一次的业务学习会,他组织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对一疑难病例进行讨论,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当晚7点左右,记者结束一天的采访工作,收工回家。而陶宝鸿和几个同事还要进行下一轮的工作,因第二天是陶宝鸿的手术日,他们要查房讨论第二天的手术方案。

该院耳鼻咽喉科副护士长韩秋花说,陶宝鸿既要做好科室的日常管理,还要坐门诊、做手术,门诊量、手术量很大,一天门诊要接待100多位患者,手术日都排了10多台手术。手术日前一天将患者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是陶宝鸿从医32年来的习惯,雷打不动。

该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金雪华说:“每当轮到陶宝鸿上午门诊,中午12点半左右下班算是早的了,一般都要拖到1点才结束门诊。下午门诊的话,本来4点半下班,他往往要到6点左右才能下班。”

“有些患者不熟悉网上预约挂号,到医院挂号发现没有陶宝鸿的号。当患者找他加号,他总是尽量满足。许多患者都是宁波、丽水等地慕名而来。”

“我经常把患者当作客人,当客人来到你家后,总要尽地主之谊招待好,总不能让人失望而回。”陶宝鸿说,作为一个医者,他尽最大努力让患者看上病、看好病。

他严谨、好学、求精、奉献

在李志海眼中,陶宝鸿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切为了患者着想,把累、苦留给自己。”

在韩秋花眼中,“我们主任很敬业,人特别实在。他总说大家都很辛苦,其实他才是科室最辛苦的那个人,看起很‘儒雅’,做起事总是在‘冲锋陷阵’。”

金雪华和陶宝鸿在一起工作了32年,陶宝鸿刚参加工作时的刻苦劲,现在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他很会钻研业务,刚来那会,他在门诊,一有空,就把一根线捆在笔上,反复练习打结、剪线。”

那天,该院口腔科护师杨对萍路过陶宝鸿的诊室,看到记者在采访,主动说了两个事,一是没架子,“陶主任脾气好,笑眯眯的,其实我和他并不是很熟,在电梯里碰到,经常主动和我打招呼”;二是医术、医德好,“去年我家亲戚因声带息肉,别的医院要求做手术,陶主任给予喉镜仔细检查后,说目前没有手术指征,只是炎症,吃点药就可解决,结果真好了。”

与杨对萍同行的B超室主管护师丁玲丽补充了一下,上次我的一个小侄女找他看扁桃体,他就直接来了一句“已经到了开刀的程度”,“我们觉得他看病到位,用药到位,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多。”

该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李勇,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眼中的陶宝鸿,“严谨、好学、求精、奉献。”

李勇说,陶宝鸿很爱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他身上很恰当,“他接受新思想、新的手术理念较快,积极学习新的手术方式,并很好地付诸于实践。”

陶宝鸿今年56岁,他这个年龄段的医生,很多人习惯于在额镜或显微镜下进行的传统手术方法。

事实上,传统的耳鼻咽喉外科治疗往往留下较明显的手术创口和疤痕,而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人对外在形象美的要求,所以,从内镜微创外科手术刚出来的时候起,作为科主任的陶宝鸿就瞄准了这一前沿技术特长和发展趋势,超前布局。

在采访的间隙,医院领导问陶宝鸿,头发白了有没查过原因?他答:“没有这方面的家族遗传基因,这几年白得太快,怀疑是工作压力大导致。”随后,他打趣道,“虽然头发全白了,像个小老头,可我这张脸还没那么老,心态还很年轻,还可以在岗位上多干几年。”

是的,陶宝鸿不服老,他与时俱进,同时鼓励大家接受、学习新鲜事物。陶宝鸿前几年开展的翼管神经精准切断术,业界认可度很高。他开展的科室开拓性手术还很多,比如保留喉功能的喉癌手术,2005年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一等奖;2016年开展的主要治疗中耳炎(鼓膜穿孔)及中耳听力重建的耳内镜下中耳手术,2017年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一等奖。

勇攀高精尖技术,传承优良传统

1990年,陶宝鸿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毕业,来到台州市立医院耳鼻咽喉科工作,至今已有32年。2006年,他担任耳鼻咽喉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从“小医生”到“大专家”,陶宝鸿完美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他一直在强调,是耳鼻咽喉科的前辈,比如两任主任张国强(已故)、蔡志毅指引着他前行,手把手指导解剖、手术,如今他只是将前辈的敬业精神、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传承下去。

说到陶宝鸿及他的团队,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耳鼻咽喉科医生何兆洋很钦佩,“宝鸿主任,医术和口碑,都很好。他是个有情怀的人,手术做得好,团队带得也好。”

早在30年前,业内专家就提出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过敏性鼻炎及难治性鼻窦炎鼻息肉(多伴有过敏性鼻炎)有一定疗效。不过,在后来学术交流中,陶宝鸿接受到的信息大多是,理论上这个手术有效,但实际临床效果不佳。他认为,翼管神经位置深在,没有内镜的时代,难以定位,难以精准有效切断,从而影响疗效。他深信有效,不断看解剖、查学术资料,摸索了近10年时间。2008年,在台州市乃至浙江省,陶宝鸿率先开展翼管神经精准切断术。

翼管神经周边神经血管丰富,上方是视神经,后面是颈动脉。翼管神经切断术属于四类手术,难度较大。有业内人士形容刚开始动这个手术,好比“刀尖上跳舞”。

何兆洋说,在该手术领域空白时,绝对是高难度的挑战,有胆量开展手术的医生,一定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剖技术非常娴熟。

台州市立医院于1998年创建了“耳鼻咽喉科基础与临床应用实验室”,摸索的10年间,陶宝鸿经常泡在实验室观察、解剖,才把手术进路定位到,能精准找到翼管神经,很大程度减少手术副损伤。

在2021年浙江省线上继续医学教育优质项目、精品课程评选中,他的团队成员李勇负责的《过敏性鼻炎外科治疗新进展》项目,以及讲授的《过敏性鼻炎手术探讨》均入选。

过敏性鼻炎外科治疗,目前业内最认可的是翼管神经精准切断术。李勇说,他熟练掌握并精通这个手术,得益于陶宝鸿的言传身教。

陶宝鸿甘愿给徒弟当助手,而且一当就是一两年,已不是秘密。“他培养年轻医生有计划。第一年,我进手术室,他没让我拿过手术刀,哪怕是很小的常规手术,我站他旁边整整看了一年;第二年才逐步放手给我做;第三年开始大多时候给我当助手。”

正是陶宝鸿鼓励“长江后浪推前浪”,促进了科室良性发展。通过“派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医院先后培养了一批擅长耳、鼻、喉微创手术的专业医生,在省内较早开展了一期听力重建鼓室成形术、面神经减压术、人工耳蜗植入术和经鼻内镜的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垂体瘤切除术等。

台州市立医院耳鼻咽喉科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评为第二轮和第三轮台州市重点学科(2007-2015年),台州市医学重点学科支撑学科(2016-2018年),台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19-2022年)。2019年,陶宝鸿成为该学科带头人。

据台州市立医院院长王金富介绍,耳鼻咽喉科虽属于小科室,但它的门诊量却不小,近几年一直排在全院前五名。2021年,年门诊量7.4万人次,位居第四。

陶宝鸿说,“好医生”从来不是一件事促成的,他将继续攀登高精尖技术,将科室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2022-03-07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9221.html 1 3 陶宝鸿:“跪者”仁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