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柯 璐/文 李洲洋/摄
“对对,这样子捏,壮鼓鼓好看一点。”3月4日下午,在温岭市城南镇政府食堂,受城南镇妇联邀请,王味和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正在教各村妇女主任制作麻花,宣传本土非遗。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会挖掘有资质的人,来传承我们的手艺。”现场,王味和糕点第四代传承人叶静静告诉记者,目前王味和正面临着传承与转型的双重压力,如何把老味道传承下去,是王味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家人,一辈子,一件事
老式的方桌与木质货架、泛黄的撕页日历、醒目的“温岭老字号”招牌、墙上的创始人一家合照……藏身于岙环老街的百年老店“王味和糕点”,浓厚的历史气息夹杂着糕点香飘散开来。
3月4日上午,老街人流不多。店里厅堂,摆满各种传统糕点,橘红糕、糖霜饼、千层酥、绿豆糕、小糕干、油柱、核桃酥、六角酥……88岁的王于才坐在电视机前看《炊事班的故事》,不时与来店的熟客点头打招呼。
“王味和糕点创立于1914年,创始人是我父亲王传舜,他13岁就远赴福建拜师学艺,制作糕点。他是第一代,我第二代,我女儿王秀娟第三代,现在外孙女叶静静是第四代。”说起王味和糕点,王于才娓娓道来。
因为勤奋好学,王传舜掌握了糕点制作的窍门,回来便在城南岙环下街开了间糕点店,也开创了当地糕点从无到有的历史,开始了王家人100多年的糕点传承之路。
当地人说,曾有不少糕点店跟风王味和开在此处,后来陆续搬走,只剩下了王味和这一家。王秀娟把功劳归于父亲王于才,“我父亲和爷爷一样肯钻研,能吃苦,为下一代人打下了基础。”
王于才则说:“孩子们很争气,会吃苦耐劳,才有了传承。”
“一家人齐心努力的情景最难忘,现在还算好,春节和中秋的时候我们真是忙得连轴转。”叶静静说,“好在我们全家十几口人都会做。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全家总动员’,从凌晨开始做到晚上七八点钟,连88岁的外公都会起来帮忙。”
传承与革新并不冲突
谈话间,烘焙间传来阵阵香甜味。透过厅堂,可见小辈们正在摆盘刚蒸好的步步糕。
“这些糕寓意步步高升,是镇里的陈大伯定的,他们家马上要进新屋了。在我们这,凡是家里有喜事,基本都会来我们这预订糕点。”王秀娟颇为骄傲地介绍。
糕点好不好吃,纯手工制作和原材料是关键。“现在很多糕饼店都用机器代替手工,但我想留住小时候的味道,所以一直坚持纯手工,按原配方,用上好的料。”
30多年来,王秀娟用始终如一的味道,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2016年,“王味和糕点”入选温岭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项目。2020年9月,“王味和糕点”又荣获首届“温岭老字号”称号。
父辈们日日夜夜周而复始制作糕点的身影,深深印在叶静静的脑海里。去年,原本劝说母亲歇下来的叶静静终究还是放不下,从事业单位辞职,正式成为“王味和糕点”第四代传承人。
“家人信任我,把‘王味和’的老牌子交到我手上,我要把它做好。”叶静静的加入,让王味和的传统经典产品有了不一样的新滋味。
要想进行变革,只能不停去试。去年9月,叶静静对产品原料进行了改进。“为增进口感、让人吃得更健康,我们将一些糕点需使用的猪油改为法国进口的乳酸黄油,面粉改为进口精磨粉等。”
“传承与革新并不冲突,不过在不断更新配方的过程我们也发现,有些产品必须用老传统、老用料才有那个味道,这是我们王味和的诚信和坚守。”叶静静说。
“年轻态”成转型突破口
几乎每个老字号都难逃“冲击”,108岁的王味和也同样面临“年轻化”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市面上新式糕点越来越多,年轻人也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我们家的老式糕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落伍’了。”叶静静认为,想要抓住未来,就要“抓住年轻人”。
通过市场调研,叶静静增加了10多种符合现代人消费要求的新产品,同时还推出了适合于高血糖人群的养生系列糕点。“妈妈有技术,我有新想法,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断打磨,尽可能保留老字号的精华,契合新趋势下的消费者需求。”叶静静说,让产品年轻化是王味和现阶段努力的方向。
她认为,突出老字号的文化底蕴和创意,是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最大优势,往往也会打动年轻人。去年10月,叶静静还找了专业的设计公司,为王味和做了一套VI(视觉识别系统)。
“设计公司为我们提炼了内核文化,设计了品牌形象。看到方案的那一刻,我就想到四个字——历久弥新。”叶静静表示,接下来打算在温岭城区再开一家实体店,打响品牌,“原来在九龙有一家门店,但比较小,现在准备开家大的,制作间也放在那。”
被问及是否担心王味和以后的发展时,叶静静摇了摇头,“新开的网红店或许也能做出同款糕点,但终究只能火一阵子。我们的糕点里有历史沉淀,这是王味和的优势。”
叶静静的创新举措让王味和逐步有了新活力,也让王秀娟打开了视角,对于传统老字号品牌,可以用新时代思维运营,她期待小一辈能将这种属于温岭的老味道发扬光大,让“王味和糕点”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