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元 萌
随着出版数字化与数字阅读设备及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数字阅读作为日常阅读的补充,或是直接替代传统纸质阅读。想读一本书,不必再跑到图书馆查找借阅,也不必在电商平台下单实体书,只要打开手机上的阅读软件,兴许你想读的书就近在眼前。
尽管数字阅读拥有资源易获取、易携带、成本低等优势,但纸质阅读仍有大量的拥趸者,他们认为实体书带来的阅读舒适感,以及收藏书籍带来的幸福感,是数字阅读无法替代的。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6%,图书阅读率为59.7%,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6%。由此可见,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
选择以何种方式进行数字阅读?数字阅读都读些什么?本期视点,我们将分享几位读者的数字阅读故事,看看数字阅读如何改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乃至生活方式。
电子阅读器更新迭代
喜欢阅读的人,可能都曾拥有一部Kindle,哪怕最后惨遭闲置沦为“盖泡面神器”。
小郑,1997年出生,三门人。她回忆,当年的大学班里,同学几乎人手一部Kindle,阅读器算得上是物尽其用的学习工具。
“我们专业必读书目多,到图书馆借还得靠抢,买实体书又费钱又占地方。当时身边同学购买了Kindle阅读器,很快就在全班风靡。”小郑说,她在2014年购买了第一代Kindle,售价为499元,由于墨水屏不带背光功能,如果夜间有阅读需要就很不方便。
“Kindle是一款纯粹的阅读器,没有多余的复杂功能,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噱头。特别是在各大阅读软件尚未普及时,给了我们很大帮助。”她介绍,平时老师发的电子资源,可以导入阅读器,同学之间也会共享电子资源,非常方便。
除了可以自己导入电子资源外,联网后的阅读器也能在亚马逊商城中直接购买电子书,已购资源会显示在“我的书架”上。当打开一本电子书,读到重点词句或段落时,手指轻点就能实现划线或高亮,读者能在上面批注一些心得体会。阅读过程中所留下的标记与批注,还能自动保存下来方便导出。
为了追求极致的阅读体验,阅读器开始更新换代,出现了性能更强的中高端设备。
新款阅读器上市后,小郑并没有更新手头设备的打算。“毕业工作后,阅读时间减少了。电子阅读设备更新太快,市面上的国产阅读器,更加贴近国内用户的使用需求。”当年盛极一时的Kindle,如今难免沦为“时代的眼泪”。
临海的陈先生,目前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工作,每天与书打交道的他,有时会用国产电子阅读器来审读书稿。
“我之前也使用过Kindle,阅读体验感还好,但用它看稿子的话,屏幕太小。部分文件格式不支持时,文章还会乱码。”陈先生表示,出于电子阅读及办公的需求,他选择入手了文石的电子书阅读器。
一收到文石阅读器,陈先生就将过去Kindle里的几百本电子书导入进来。“我经常使用阅读器的移动办公模式,自带的手写笔记录笔记后,能自动转化为文字,方便我在书稿上随时修改、批注,分屏功能也很实用。”审读完毕后,陈先生会将文稿及批注一键导出,实现与手机、电脑的“云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文石阅读器支持直接下载微信读书、豆瓣阅读、QQ阅读等主流阅读类软件。“有时还是需要这样一款专门的阅读器,来解放工作中过度使用的双眼,手机平板虽然方便,但更多是用来娱乐的。”陈先生说。
使用文石阅读器之后,陈先生的工作生活有了改变。在倡导无纸化办公环境下,他的案头、背包里不必再放着一沓沓厚厚的纸质书稿。灵感迸发的时候,他也不必打开手机、电脑,而是直接在笔记功能中抒写所思所想。他直言:“这是一款我后悔没有早点入手的产品。”
阅读软件花样翻新
椒江的小唐,是一名媒体从业者,也是一名数字阅读爱好者。市面上各种各样的阅读软件,她几乎都体验过,但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微信读书、喜马拉雅与豆瓣阅读这几款软件。
小唐使用微信读书已经将近3年,在上面完整读完的书有52本,以文学作品及社科类读物为主。作为微信读书的资深用户,她与这个软件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用户黏性”。
吸引她持续使用微信读书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它为读者提供了阅读奖励机制,以本周发起的阅读挑战为例,只要一周阅读3天,总时长达1小时,读者就可获时长3天的“无限卡”或5书币。“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就可以借助阅读奖励机制,获得相应的阅读时长。既实现免费无限阅读,又能督促自己养成每天阅读打卡的习惯。”小唐表示。
另外,微信读书基于微信自身的社交属性,开设了“读书排行榜”功能,根据每周的阅读时长在好友中进行排名。软件上设置的阅读“小圈子”,可以随时随地与好友在线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与好友在线共读。
“原本以为现在坚持阅读的人不多,但在微信读书里还是能发现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小唐说,“大家在阅读圈里打卡,平时也会互相交流。”
小唐常用的另一款软件豆瓣阅读,除了为读者提供近10万种电子图书之外,还开放了网络原创小说阅读平台。“上面优质的类型小说很多,主要包括悬疑、女性、科幻、文艺、历史等题材,每月都会有新作不断上线。”
对于像小唐这样的网文爱好者,豆瓣阅读为读者提供了兼具文学性与流行性的原创作品,读者可以按照热门程度、更新字数、好评程度等,选出最适合自己阅读的那一本书。
喜马拉雅听书软件,则满足了小唐有声化阅读的需求。最近,她做家务时会收听广播剧,专业的配音总能为她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上下班路上,她也会打开一集平时常听的播客,为空闲时间带来更多乐趣。
像小唐这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天的碎片化时间有很多,利用手机上的阅读软件,就能将空隙时间利用、积累起来,实现个人完整的阅读体验。
小郑毕业之后,也很少再用曾经的那部电子阅读器,而是选择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阅读软件进行阅读。她表示,自己通常在碎片时间里进行数字化阅读,如果有相对完整的空闲时间,她会选择坐下来,慢慢去读一本纸质书。
我们也要思考阅读
据《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06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11.58本、有声阅读7.08本。
如今,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阅读媒介、阅读场景也日益多元化。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报、刊等纸质媒介,也不再禁锢于一方小小的阅览室,而是扩展到更开阔的天地。
当代人在享受数字阅读高效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万物皆可数字化”所带来的困惑。阅读的本质是什么,未来的阅读又将走向何处,这些都是本次受访读者所思考的问题。
“数字阅读在技术上不断更新完善,但在实际体验上仍然无法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小郑说,“我以前上学时阅读的专业文献,注释是很多的。电子书的排版有时候就无法实现在每一页作脚注,阅读起来体验感就不太好。另外,像那些竖排本的古籍,影印后导入到阅读设备中,阅读起来也很费劲。”
在专业书籍领域,纸质阅读拥有数字阅读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作为从事出版工作将近10年的图书编辑,陈先生认为,传统出版业及传统阅读方式,在求新求变的同时,不能丧失阅读的本质。
“近期隔离居家办公,阶段性焦躁不安时想到的还是书籍,阅读就是在翻动书页过程中最能安抚人心。”他说,“数字化阅读中,我们接触东西多了,阅读面也广了,读书时的专注力和信任感却减少了。”
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快速发展,陈先生认为,数字阅读的未来,缺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回归阅读的本质,在内容质量、阅读体验上进行优化,“未来的阅读,还是要以内容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