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萌
我们处在一个“泛阅读时代”,读者所接触的内容越广泛,对内容的思考与理解或许就更泛化。我们所探讨的广义的阅读范畴,不仅局限于读一本书、一份报纸,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阅读万事万物。
在信息传播追求“短、平、快”的当下,我们看一篇公众号推文、关注一条微博热搜,也是在接收并阅读信息。只不过此时的阅读,是与深度阅读相对的、浮光掠影式的匆匆看过。在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中,曾感叹当代的“灵光”消逝,这样的感慨与反思也适用于解读人与阅读、人与书的关系。
阅读的数字化,是一个阅读留痕的过程。大数据会记得你在何时阅读了哪本书,也会留下当时的阅读标记、阅读心得。过去一年,你读了多少本书,长期的阅读偏好、阅读习惯,都会以数据的形式展现,形成个人独家的阅读记忆。
阅读的数字化,也是数字资源高度集成,迫使读者去沙里淘金的过程。如果没有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将无法想象,成千上万册的数字图书,是如何汇集成一个“掌上图书馆”,我们又是如何可以通过简单的检索,就能即时阅读自己想要的书籍。信息化的浪潮下,阅读变得空前便利,选择也更加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判断、辨别,对阅读保持一种去芜存菁的态度。
近两年,与数字阅读相伴相生的线上“云阅读”,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在线上发起一场好书共读,借助直播平台开展一场春日读诗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云游”图书馆,在播客平台上共同探讨一本好书……技术赋能,未来阅读以更多元的场景与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再想到读书二字,不再是一味地伏案埋头苦读,而是能在线上线下之间自由切换,实现人与人、人与书之间的良性交互。
本期所采访的几位读者,大多从事的是文化传媒工作,也都是爱书惜书之人。他们当中有人表示,如果要问关于纸质阅读的经历,能分享的阅读故事也就更多,像是在二手书市上淘到一本喜欢的旧书,参加喜欢的作者的读书分享会并请他在扉页签上名字,给远方的朋友寄上一本好书……正因为有实体图书的存在,那些阅读的记忆才更鲜活。
当然,对于数字阅读的浪潮,他们也选择去接受并拥抱它。他们相信,阅读的未来与人的未来、文化的未来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