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必须有“小县立大志、小城创大业”的气魄,树立远大追求、敢于对标先进,以工作的高标准促进仙居的大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牢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昂扬斗志,知重负重、敢闯敢拼,以难题的大攻坚推动工作的大跨步。必须大力培树‘担当作为、实干争先’的浓厚氛围,脚踏实地干工作、雷厉风行抓落实,以一流的工作创出一流的业绩;必须牢记初心使命,保持政治坚定,守牢清廉底线,以提高政治“三力”保证工作落地落细。”在中国共产党仙居县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仙居县委书记崔波吹响了全面昂扬“四种状态”,加快形成建设现代化中国山水画城市队伍气质的冲锋号。
五个月来,仙居广大党员干部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下功夫,在一线攻坚中迎来思想大洗礼、能力大锤炼、素养大提升——
比亚迪、医械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小县立大志、小城创大业”的气魄愈发浓厚;朱溪水库推进之难彰显干部工作之艰,知难而上、敢闯敢拼的精气神更为昂扬;高品质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广大干部从办公室到项目一线,争先创优,百舸争流。
本报记者张妮婷 通讯员应芳露 / 文 仙居县宣传部供图
小城大志
以大项目 求大视野
抓住机遇,打开视野,谋划未来。
4月3日,台州市、仙居县以“云签约”的方式,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年产22GWh新能源刀片电池项目落户仙居,用地涉及下各镇的下张、玉泉、张店三个村。
“这是目前仙居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制造业项目。我们原先在仙居存在感不强,但是比亚迪项目的落地,下各镇一跃成为全县关注的焦点,干部状态也随之转变,积极性非常强。”下各镇党委副书记张维维说。
下各镇,地处仙居最大的河谷平原,以木制工艺品产业为主,集聚了较多低、小、散企业。2020年,下各镇提出了建设“产城融合地”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路径也成为了下各镇干群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而今,随着比亚迪项目的落地,产城融合的思路打开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明晰了。
“这条路原本的规划是没有经过这个区块的,我觉得要适当调整,这样整个产业布局会更合理。”在采访中,下各镇社会服务中心主任陈银武反复提及的是“规划”“布局”“同频共振”等关键词。
1500亩的土地如何实现最大化的效益、周边村庄如何依托大项目谋求新发展、未来招引项目的方向……一个个问题出现在年轻干部的日常交谈中,下各镇的未来也在不断的思考中愈加清晰:以比亚迪项目为核心,上下游产业自动集聚,大项目间接带动小项目,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周边发展,最终实现村庄、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原先大家交流更多会局限在日常工作中”,陈银武感触颇深:“大项目不仅激发了我们干事的积极性,更是打通了思维的‘任督二脉’,开始主动为发展动脑筋。”
看得远、想得深,从能干事到会干事,从被动接受工作到主动思考发展,下各镇的干部在不断的思考实践中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依托项目,跳出框架,就县看村。
往南,是神仙居度假区;向北,是医械小镇。在仙居县产业升级、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白塔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医械小镇的扩容提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要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规划发展。”刚从村里回到搬迁指挥部的90后干部柯致宇是白塔镇党建办主任、管理区主任。
从八九十年代至今,二三十年的时间,从小微工业园区到汽摩配件产业园再到如今的医械小镇,体现了当地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摸索以及产业升级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也从就村论村谈发展,转变为从全县角度来谋村庄规划,将村庄发展置于全县产业发展大局。
2016年,柯致宇来到白塔镇当驻村干部,从南驻到北,驻过六个村。但是曾经“美丽村庄”“做搬迁为村庄美化”等村庄发展理念在他看来,已经“过时”了。
医械小镇“不破不立”的扩容发展带给他全新的理念:以前说园区,大家脑海里出现的就是厂房。现在说到医械小镇,大家还能想到3A景区,想到产城融合发展。
“村庄不再只是村庄”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步扎根。
“村庄不仅要和周边产业实现联动,更要与全县发展实现联动。”柯致宇说,“新村的建设要围绕医械小镇进行配套设施的完善,逐步带动周边村民思想观念、生活理念的转变,产业升级更要带来思想升级。”
对柯致宇来说,医械小镇带来了思想上的跃升,而对曹飞波来说,医械小镇则是本领上的突破、眼界上的开阔。
曹飞波是白塔镇重点办工作人员,为了配合医械小镇扩容提质的需要,他对村庄规划进行重新调整的同时,不断学习工业知识,了解企业需求,以自我加压实现能力提升。
“医械小镇对白塔镇,乃至整个仙居都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意义重大。”曹飞波说,“到2025年,百亿级工业产业园的目标一旦达成,对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的效果是巨大的,我们必须开阔眼界,打开格局,在大发展的洪流中跟上脚步,缩小城乡差距。”
迎难攻坚
心怀百姓 破题解难
在仙居,朱溪水库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便被当地干群投以极高的关注度。除开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百大工程项目、水利部172项重大节水供水项目等身份外,在当地,他还有个标签——“最难啃的硬骨头”。
涉及移民户2828户,各类历史遗留问题纷繁复杂。既要做通村民思想工作,还要商议解决各类问题,专班干部如何知重负重、敢闯敢拼,以难题的大攻坚推动工作的大跨步?
“用心用情、脚力要勤、心态要平”是朱溪镇基层综合治理专职副主任泮国臣工作的十二字方针。
“我本来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当过兵、也当过村书记,我来自老百姓,要为老百姓。”对泮国臣来说,项目推进与百姓利益,如同手心手背,都是肉,都割舍不得。“项目之重,百姓之重,我们得找到一个平衡点。”
截止去年,2828户搬迁户还剩68户,做这68户的思想工作是难上加难。于是,工作专班根据其诉求、家庭情况等,将这68户进行精准分类,专班人员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包干。
下半夜办公室灯火通明,凌晨两点下班是泮国臣等人的常态。
面对这难动摇的68户,不到半年时间,泮国臣吃过“闭门羹”,听过破口大骂,血压飙到190,鬓角头发变白。惟艰难显其志,他必须做好项目与百姓之间的平衡器。“不做,百姓怎么办?”
他读通弄懂政策,用心用情,站在百姓立场帮他们分析问题;他在村里“勤走动”搜索精准信息,找寻破题之法;
而今,这68户变成了5户。泮国臣和专班同事坚守着为民谋幸福,为项目谋进度的初心,同时收获了成长。“这个项目做完之后,感觉其他什么工作都能解决了。”
对朱溪镇副镇长万泽辉来说,朱溪水库是对他个人从事搬迁项目工作经验的再升级。他曾是两村搬迁工作专班人员,去年,他带着经验,来到朱溪镇任职。
但是这经验,在朱溪水库移民面前,似乎并不那么管用。“原先两村搬迁,大家都是全身心投入,现在朱溪水库,我们是抽时间干,用更少的时间去做更难的事情。”万泽辉表示,协调已经成了自己工作的关键,而如何协调项目进度与群众利益显然是关键中的关键。
数月下来,他与专班成员四处咨询,着力解决供销社群体的政策历史遗留问题,协助相关部门打通断点堵点,理顺供销社与农户的租赁关系,妥善处理。
镇里忙活着政策处理,村里干部也不闲着。
“我这想出去,走不了,你们能出去,还不出去。外面造的安置区我都去看了,可漂亮,比这里好了不止一星半点。”郑坑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康林就时常去找搬迁户唠嗑,带着实打实的羡慕。
郑坑新村是朱溪镇的高山村,并没有在朱溪水库移民区范围内。但朱康林却从这次项目中更直观地看到了走出大山的重要性,在四处游说搬迁户的同时,他的带着村民“谋出山”的信念也愈发坚定了。
朱康林成长在党员家庭,自幼便怀揣着一个建设美丽乡村的梦想。2017年,他放下外面的生意,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干部。
“要把275户村民带出去,只有搬出大山,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朱康林说,在知晓县里启动了高山移民工作后,他第一时间到高山指挥部争取移民的机会。
“村里95%的村民都签字了,一户一宅工作我们也做好了,我们时刻准备着走出去。”朱康林说到这里,又笑了笑,“如果实在走不出去,我们村里这几年也铺了路,建起了美丽乡村,希望村民们能住的更好一些。”
奋勇争先
盘活队伍 做最优解
盘活干部队伍,从办公室走到项目一线去!
时隔20年,再次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仙居县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吴敏虽然做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阵仗吓到了。
4月3日,是仙居县西片第三区块下郭征迁工作组开始工作的第四天。在社区办公楼,三十多位村民围坐在会议室,抛出一个个问题:“拆了以后能不能建回去?”“补偿安置问题具体是怎么解决?”“我家好好的,为什么要拆?”……
村民的质疑声远远改过了征迁工作人员的声音。“怎么样才能让村民们听到我们的声音?”当天工作结束,回到家,吴敏脑海中回想着当天的情景,既委屈失落,又迷茫焦灼。
她知道,县党代会提出了高品质城市建设,仙居西片作为城市的大门口,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必须拆旧城建新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群众的抵触心理,如何化解?
“每一户都有一把钥匙。”初听这句话,有如醍醐灌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找到每一户群众质疑声背后真正地不安和疑虑,才能有机会打开群众的心门。”吴敏坦言一线征迁工作带给她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为了群众,保障群众合理利益最大化。
下郭村有一个集体留用地项目,投资了一千多万,用于支付村里公益的开支,站在村民角度,这个项目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动的。如何协调这个难题?吴敏知道,时间能够为自己和团队赢得协调的机会,于是,她与同事们鼓足干劲,奋勇争先,带着对村里利益的考量,带着对群众利益的牵挂,利用20天的时间,在全县首先完成土地丈量。
企业只能“挪活”,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争取时间!
“又要做企业征迁?”今年3月,仙居县市场监管局南峰市场
监管所所长高强刚结束市民中心片区征迁专班工作,要回单位上班时,又接到了前往高铁新城城西片区下郭下新屋征迁工作组的任务,他要负责的,还是企业征迁。
树挪死,人挪活。有过多次企业征迁经历的他知道,企业要挪动,风险不小,他们要做的就是要让企业跟人一样,在这次征迁中,遇到更好的发展可能,带来更多生机。
此次征迁,他所负责的片区涉及8家业主和6家租赁企业。与房屋征迁不同,企业征迁原则上是货币安置为主,按照工业用地二次开发要求进行补偿。
“评估事项格外多,涉及部门格外多,涉及问题格外多”高强说,“对有一些企业符合异地安置的,我们还要安排工业用地,进行异地安置,这其中,我们要抢的就是时间了。”
企业订单多,生产不能停,搬迁到哪里,安置到哪里都要商量。这么多东西跟设备,订单接了怎么完成?完不成订单,企业面临的就是违约金与客户流失的问题,怎么办?
“我们只能尽量为企业减少损失,同时为企业今后继续发展提供平台。”征迁工作涉及部门广,国土局、建设局、经信局、环保局等部门都有涉及。好在高强经验丰富,工作一开始,便熟门熟路在各个部门间跑动,帮忙梳理问题,当起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
第一要为企业考虑,第二要推进工作。“安置的问题,我们也在到处找,土地不是说有就有。”小半月的时间,高强将仙居所有闲置工业用地都看了一遍,分布情况、所属权他都心中有数,将信息提供给业主,为业主争取更多的考虑时间与准备时间,是他能争的中间量。
“我们要做的是将现有政策进行最优组合,将中间量不断做大,为企业留出更多的谋划时间跟生存空间,帮助企业找到最优解。”高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