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卢珍珍
万物皆可囤,小囤怡情,过度囤积则是一种病。囤到哪种程度才是病?家人如何干预?如果囤菜,又该如何科学合理囤?这次,我们采访了心理咨询师和营养师,来解答我们的疑虑。
囤积只是为了安全感
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心理咨询师 张 琳
一个人收集积累的物品,超过了日常所需。他通过囤积来获得安全感,并因此造成生活区域杂乱不堪,在心理学上,我们认定这人有囤积症。这是一种因为焦虑,而导致的强迫性行为。
除了喜欢囤之外,舍弃对于患者而言,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他会优柔寡断,并会为丢弃这件事感到苦恼。
有数据显示,在我们人群中,有1%-3%的人患有囤积症。从2007年起,我开始坐诊心理门诊,但几乎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患者。单纯性的囤货,对很多人来说,并不认为是一种病。
患囤积症,是由多种诱因造成的。可能是个人早期经历,打个比方,老人早期经历了物资匮乏的年代,会通过囤积获得安全感。年轻人的囤积,可能是儿童时造成的创伤。有些人甚至是由遗传引起的。
大量囤积物品,到最后导致家里凌乱不堪,这种行为会影响到家庭或社交关系。
如果家里囤积的物品,存在隐患,家庭成员就应该适当干预。清理物品前,要提前和患者沟通,如果没有交流,只是强制清理,可能会造成患者焦虑,甚至加重病情。
条件允许的话,家里可以腾出一个空间,专供患者囤积物品。家属可以建议患者归类整理,通过罗列清单或是标注标签,让患者自行体会到囤积这件事。有些物品会有日期,患者看到日期先后、物品的件数,可能会降低购买频率。有一本书叫《断舍离》,患者可以阅读这类书籍,反观自己的行为。
家属也可以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当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广泛之后,他可能就不会一门心思只在囤积这件事情上。他会成长,会慢慢意识到,哪些物品是值得珍惜的,哪些又是需要舍弃掉的。
如果你的家人患有囤积症,但是他条理清晰,也没有影响到家里的正常生活,那不如“放他一马”。家人如果能和他共情,理解他,接纳他,患者有一种满足感和安全感后,焦虑感自然会降低。
当然,疫情期间出现的囤货现象,是一种对物资的不安全感,这也有从众心理,最焦虑的那一拨人会先买,慢慢带动原本不那么焦虑的人。
你需要这份囤菜指南
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营养科科长 任 倩
食物我们建议吃新鲜的,放太久,不但营养会流失,还会滋生各种微生物,吃了对身体不好。我们尽量选当地当季食物,既缩短食物运输里程,减少污染机会,还能保证食物新鲜卫生和营养。
购买时,我们要辨别食物是否新鲜。如果购买包装食品,一定要注意看包装上的日期信息,尽量选择生产日期较近的,不购买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每种食品,都有自己的储存条件。
粮食、干果类食品储藏的基本原则,是低温、避光、通风、干燥,采取的措施是防虫、防蝇、防鼠、防霉变等。
动物性食物蛋白质含量高,容易腐败,注意低温储藏。
新鲜蔬菜若存放在潮湿和温度过高的地方,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在腐烂时更容易形成亚硝酸盐,有必要存于低温环境并尽快食用。
蔬菜中最容易坏的是绿叶菜,如果想储藏时间稍长一些,买菜的时候尽量选择新鲜的,买回来先不洗,摘掉腐烂的叶片,擦干表面水分,包上厨房用纸再套上保鲜袋放入冷藏区,没有保鲜袋的也尽量套一层塑料袋锁住水分,有条件的情况下,将它们分格摆放,避免受到挤压。
冰箱是储存食物的好地方,常用冰箱的冷藏温度是4℃~8℃,冷冻温度为-23℃~-12℃。食物尽量分类存放,特别是生熟一定要分开,生鲜肉类切分冷冻,最好按照每顿的量分装好再冷冻,避免经常解冻。
鸡蛋建议冷藏保存,因为鸡蛋在室温下容易变质。鸡蛋存放前,千万不要将鸡蛋表面清洗过于干净,这样做鸡蛋容易坏。
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适合放冰箱,像热带水果(如香蕉、荔枝、火龙果、芒果等)不宜在冰箱冷藏,否则会有“冻伤”风险;一些焙烤食品(如面包)等在冰箱放置时间过长,会逐渐变硬或变陈,影响食物的口感和风味,所以上述食物尽量现买现吃。
我们提倡均衡饮食,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书,详细介绍了如何健康饮食,建议市民可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