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神仙居的感德村人,以“堰”的动力、“水”的潜力、“陆”的活力,书写了一则新时代的感德故事

感德的“无穷之路”

感德村入口。

一游客在感德堰边走过。

本报通讯员张飞远文/摄

一泓清水穿村而过,大大小小的溪鱼,成群结队撒着欢儿。这里是位于仙居县白塔镇的感德村,因村内的感德堰而得村名。

距今87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这里修建了长6公里的水堰,是当地人生产生活及良田灌溉用水来源。堰渠开通之时,因暗涵堵塞,堰工钻进涵洞疏通,不幸被水冲走遇难。为感恩官府为民造福和堰工的牺牲精神,遂将此堰取名为感德堰,并在堰边修建了堰工庙。

“感德故事口口讲述,代代相传。当下,我们更要讲好新时代的感德故事。”感德村党总支书记王明奇说。

提升风貌引凤栖

在感德人眼里,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馈赠,人居环境要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必须提升村庄的整体风貌。

近几年,感德村投入1000多万元,对村庄风貌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提升——

提取感德文化元素,整修感德堰,建造感德园、感德池、感德廊等;

对两座具有保留价值的老四合院、30多间房子进行全面整修。活化利用一座百年豆腐坊,游客可沉浸式体验“磨豆腐”“品豆腐”。恢复了一座汉青染坊,传承非遗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

对农房立面进行优化改造,使新房和古建相融合。同时,对房前屋后、道路、庭院、绿化等进行全面整治提升。

“契合自然,融入景区。”王明奇说,感德村紧靠国家级5A景区神仙居,2021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村庄风貌的提升,成为感德村宜居宜游宜业、奔向共同富裕的阶梯。以往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村民增收难。感德村实行“两田制”:所有土地流转村集体,每人承包0.4亩作口粮田,由村集体统一灌溉,其余土地由村集体统筹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利。

来自上海的方勇,租赁了村里的旧办公楼和古民居开办民宿,一期投入700多万元的融悦民宿,已经开业,二期已做好设计;青年创客黄山租赁民居,创办了CLUB户外运动俱乐部;村民也相继开办了7家民宿;投资1亿多元的悦柳酒店,正在火热施工中。

家门口尽享红利

感德村的茶山上,采茶女工娴熟地采摘黄金茶,茶香伴随欢声笑语四处荡漾,引得游客驻足打卡。

今年62岁的郑彩花高兴地说:“在家门口采茶,一天就有150元左右收入。”

“有100多名感德村村民,在家门口的民宿、茶园、杨梅山、工地工作。”王明奇说,村里有两位残障人士,也被村里安排了公益岗位,每年有3万元左右收入。2021年,感德村集体收入近50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43万元;每位村民股份分红1200元,老人补助300元,重大疾病补助300元至2000元。

“感德村是‘神仙画游’白塔-淡竹风貌样板区里的一村。如果说,‘神仙画游’是一张仙居版的富春山居图,那么,感德村则是这张图上靓丽的一笔。”仙居县风貌办主任陈永其说,如今的感德村,“堰”的动力、“水”的潜力、“陆”的活力,处处涌动;村民精神富有,生活富足,“无穷之路”正向着未来不断延伸。

2022-05-23

毗邻神仙居的感德村人,以“堰”的动力、“水”的潜力、“陆”的活力,书写了一则新时代的感德故事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45648.html 1 3 <p> 感德的“无穷之路”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