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元 萌
去年夏天,舞蹈作品《鳌龙鱼灯》在浙江省民间音舞大型广场展演展示活动中荣获民间音舞精品奖,并被邀请参加大型交响诗画“百年红船 扬帆起航”浙江省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李雨蝶作为这支舞蹈的主创人员之一,为民间舞蹈的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
95后李雨蝶,现为浙江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台州市舞蹈家协会会员、玉环市舞蹈家协会会员,曾参演音乐剧《如果爱》《妈妈咪呀》并担任女主角,多次参加省、市各类舞蹈大赛获金银奖。
从艺的道路对她来说,就如同一场破茧成蝶。
从艺之路
从记事起,李雨蝶就开始学习舞蹈。因为母亲是一名舞蹈工作者,她跟着母亲接受到了舞蹈的启蒙教育。
2009年,年仅11岁的李雨蝶获得了浙江省考级示范表演比赛金奖。她在比赛中所示范的舞蹈动作,入选了少年舞蹈考级所用的标准教材。
之后,李雨蝶考入浙江职业艺术学院歌舞表演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在省艺校的六年时间里,她从儿时学习的中国舞扩展到更多领域,也在这里开始积累舞蹈编创技巧。
毕业后,李雨蝶回到家乡工作,现为玉环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共服务和艺术科办事员。工作之余,她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舞蹈作品的编创、排练和演出之中。
她参加省市级各类舞蹈比赛,获奖众多:作品《天耀中华》获2019年浙江省群众广场舞大赛银奖;《柚见红马甲》获2020年台州市群众舞蹈大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获2021年首届浙江乡村文化艺术节暨乡村舞蹈大赛金穗奖二等奖;《盛世欢歌》参加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被评为“年味满满节目”以及2021年“我最喜爱的村晚节目人气榜单”前三甲……
回到玉环之后,李雨蝶常常思考,该如何将家乡的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融会到舞蹈作品编创之中。在她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支支具有当地特色的舞蹈作品诞生了。
“舞台舞《柚见红马甲》,就是一支具有玉环本土特色的作品。它以一群年轻志愿者在农家果园基地帮助农民采摘文旦为主线,通过画文旦、摘文旦、戏文旦等情境,展现出志愿者积极向上、心怀大爱的艺术形象,红马甲也成为乡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雨蝶介绍。
这样的作品,融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于一体。争创时代好作品,成为李雨蝶参与舞蹈编创的目标。作品创作并非易事,即使在高产年,一年最多也只能创作编排四五个作品。但她认为,作品不在多,而在于精。
除了参与舞蹈编创之外,李雨蝶还积极参与公益授课。今年开设的“百千万·艺课堂”采取线上“云课堂”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授课形式,面向文化志愿者舞蹈队部分队员开展培训。“课程每半年开设一期,在每周一、二晚授课,每节课90分钟左右,主要是指定曲目,开设成品舞表演课创编与排练。”
据介绍,来参加培训课的主要以中年人群体居多。推动艺术普及,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是她公益授课的意义所在。
传承非遗
去年,李雨蝶参与编创的作品《嬉鱼灯》在第三届浙江少儿舞蹈展演中获银奖,她本人也被省舞蹈家协会授予“小荷园丁”称号。今年,这一作品又在首届台州市少年儿童舞蹈大赛中获得金奖。
谈到《嬉鱼灯》,离不开玉环坎门的鳌龙鱼灯舞。作为当地的非遗代表项目,鳌龙鱼灯源于民间,也源于生活。将其改编为少儿舞蹈作品,既要传承传统舞蹈中的精华,又要在动作编排上创新。
“在少儿版的鳌龙鱼灯舞中,我们让十多个孩子扮演浪花和龙珠,另外十多个孩子扮演鱼。孩子们翻腾跳跃,生动表现了丰收时期鱼贯成阵的情景。”李雨蝶说,让孩子们以舞蹈的形式接触到非遗艺术,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更早的时候,李雨蝶和母亲就对传统的鳌龙鱼灯舞作过改编。在整体调度不变的基础上,创新加入一些新的阵式与动作,让舞蹈看上去更加生动、更具美感。
早在2019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李雨蝶就开始与非遗结缘,从事玉环当地非遗文化宣传相关工作。而将非遗融入舞蹈的想法,也从那个时候就播下了种子。
如今,李雨蝶的想法已经一步步成为了现实。她也希望在未来,能够以本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为灵感,创作并演绎更多更好的舞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