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正生:仿烧,是对乡土文化的致敬

本报记者吴世渊

陶正生姓陶,他这一生,与陶瓷缘分匪浅。

他生于青瓷之乡——黄岩县沙埠镇,在当地小学工作了大半辈子,把青瓷文化带进了校园。

退休后,他来到黄岩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开了一家陶瓷研究所,一边给孩子们上陶艺体验课,一边研究陶瓷烧造技术。

他的想法单纯,试图将沙埠窑青瓷仿烧出来。为此,他求师学艺,刻苦钻研,简直到达了痴迷的程度。在他看来,每一次烧制瓷器,都是对乡土文化的致敬。

入坑陶艺

陶正生的研究所里,有一台气窑和一台电窑。两台窑炉,仿佛两个巨大的魔盒,能将一个个泥胚,烧制成琳琅满目的瓷器。

每月一回开窑,对陶正生而言,都是一次丰收。待炉体冷却,他打开窑门,小心翼翼地把上百件瓷器端出。这过程很耗费体力,不一会儿,这个留八字胡、头发略卷的中年男人,额头滴下了豆大的汗珠。

但看着木架上崭新的瓷器,他心情愉悦,这让他回想起小时候,在野外捡瓷片的场景。

陶正生的家乡沙埠镇,是宋代的古窑场。古人在这里烧窑,留下了漫山遍野的青瓷碎片。有些碎片很漂亮,刻着鸟类、花卉等图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陶正生喜欢瓷片,他常捡回家,描摹上面的图案。

后来,他成了沙埠小学的美术老师。他会带着学生到户外捡瓷片,并教大家如何画花纹。陶正生的美术课,孩子们都爱上。

2015年,黄岩推行“传统文化进校园”。陶正生提议,不妨把青瓷文化,作为沙埠小学的特色。这个建议被学校采纳。为此,他专门跑到江西省陶艺教育实践基地,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技术。回来后,他还“磨”出了一套陶艺的精品课程。

一来一回,陶正生爱上了陶艺。2016年,他拜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所长陈新华为师,系统地学习了陶瓷的烧造技术。那时,他有了复烧沙埠窑瓷器的念头,并将想法告诉陈新华。

陈新华鼓励他:“大胆尝试!能动手去做,就是一种成功。”

尝试仿烧

沙埠窑青瓷的烧制技艺,毕竟断绝了一千年,要复烧出来,谈何容易?陶正生偏偏有一种执着的劲儿。他将竹家岭古窑址的瓷片样本、当地的瓷土等,送到龙泉青瓷研究所进行成分分析。

对照科学分析结果,他在沙埠当地寻找原料,反复烧制。一炉烧出来,颜色相去甚远,就改进配方,烧第二炉。慢慢的,颜色越来越接近。“经过几年摸索,现在烧出来的瓷器色泽,与沙埠窑出土的瓷器,已经很相似了。”陶正生说。

在雕刻上,他模仿沙埠窑里的经典纹饰,如婴戏纹、凤凰纹、鹦鹉纹等。他发现,古人刻花纹,并非一板一眼,而是讲究一种神韵。这意味着,沙埠窑每一块出土瓷片都不一样,要完全复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只需追寻其神韵即可。”陶正生说,“沙埠窑瓷器之美,在于变化。”

在此模仿的基础上,他还有所突破,例如,沙埠窑的纹饰,多用点彩的方式,而陶正生还使用阳刻技术,去绘制泥浆画,作为瓷器表面的花纹。

这些年,他也从未停止过学习,除了陈新华,他还向陈爱明、李德胜等陶艺大师求教,并将所学融入到创作中。

传播宋韵

如今,宋韵成为黄岩的文化标识。青瓷,当然算得上宋韵黄岩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正生自发当起了宋瓷的代言人。每年,他在素质教育学校要接待5000名中小学生,给他们上陶艺课。

课上,他会将和泥、拉坯、刻花、入窑烧制等工序,一一演示,并给大家讲述沙埠当地“九龙透天”的传说故事。

“有的孩子体验过一节课,就爱上了青瓷,我的工作因此而有意义。”陶正生说。

今年以来,陶正生还与许多名家开展合作。例如,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贻正画了一批瓷板画,由陶正生烧制出来。梅兰竹菊等花卉,绘制在白色的瓷板上,别有一番风情。黄岩的书法家陈建伟,也请他烧制一些写在瓷器上的书法作品。

“釉上的厚薄、烧制的火候,都会对作品造成很大的影响,操作得好,能令其增色,操作不好,会毁了作品。”陶正生说,对待名家作品,他都万分小心。

有人说,陶老师,都退休了,这么累做什么。陶正生笑笑: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再苦再累都没事。

2022-08-26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53553.html 1 3 陶正生:仿烧,是对乡土文化的致敬 /enpproperty-->